第二百七十六章鯰魚(2 / 2)

如果沒有北方電子集團出現,或許日和株式會社就是個即將消失的企業。

日國大型家電企業林立,這類中小企業會越來越少,不是被收購就是自我毀滅。

沒有雄厚的資本,玩不下去的。

所以,有許多日國小企業專門為大公司服務,為他們生產配件,他們是依附於大公司,而不是站在對立麵,隻有這一類中小企業才會活的下去。

“很好,收購之後,要在這家公司基礎上擴大規模,增派員工參與培訓,為下一步展開業務做好準備。”

蘇一帆不會取締日國這家公司,維持小規模生產費不了多少錢,重要的是在日國本土插一根釘子。

比如,同類產品我的價位低,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或許一家小企業加一點小小投資,就能夠拉低本土價格水平,造成整個市場利潤下降。

有時候鯰魚效應也可以這樣用,為市場添點氛圍,其實蠻不錯的。

培訓員工並不單單為香江一地準備的,比如電視機生產線,在這個彈丸之地也不過安排一條生產線。

香江即將進入泡沫時代,人工成本太高,不適應大規模發展。

蘇一帆主要目標是用於進軍內陸準備的。

這個市場足夠大,時間足夠久,他可不想讓日國產品獨攬。

老子是外資企業,內陸企業願意合資,我舉雙手歡迎,而且比小鬼子條件好的多。

老子有錢,可以大大滴讓利,看看小鬼子能不能玩得起。

不錯,蘇一帆投資這種產品壓根就不想掙多少錢,能維持盈虧平衡就行,有點微利更好。

丫的,這是要幹嘛,這不是攪屎棍嗎?

攪屎棍多難聽,是鯰魚效應,懂不?

這個時代,水平嘛,不好說。

隻要掛個洋名,不好都是好的,崇洋媚外風氣盛行。

所以,蘇一帆必須打著洋大人的名號進軍內陸市場。

一想到日國還沒有大舉展開合資、獨資業務,自己的家電企業已經變得開花,蘇一帆嘴角撇出一絲壞笑。

毫無疑問,這種計劃是特意給日國的家電產品添堵的。

實體沒有資本賺錢快,但蘇一帆明白一個道理,實體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沒有技術就沒有一切。

實體技術慢慢積累太慢,想實現彎道超車就要走捷徑。

蘇一帆的捷徑就是投資掙快錢,而後砸錢買成熟企業,催化技術快速發展。

香江是國際大都市,沒有多少製約,所以蘇一帆選擇在這裏設立總部。

從時間上講,八十年代中葉往後十幾年時間裏,西方的警惕性不高,因為東方太落後了,以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西方世界占據產業鏈高端,世界產業分工需要東方大國加盟,承擔低附加值產業。

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把這個國家拉近,以利於潛移默化,按照他們的意願改造。

就如同西方世界即將或者正在進行的,針對蘇國的顛覆。

有時候軟刀子要比真刀還可怕,殺人於無形。

這個時間差蘇一帆必須充分利用,按照他這種非常規手段,不用二十年時間,蘇一帆相信北方電子已經站在最高峰。

蘇一帆有著清醒頭腦,不會被綿羊文化所束縛,更不會對西方抱有幻想。

西方文明是在擺脫中世紀黑暗時代之後,又恰值思想活躍期繼承了東方火藥科技,而後誕生了熱兵器。

站在巨人肩上,比巨人高,進而橫掃世界,幾乎殖民全球。

強盜文化,根子永遠是強盜,這個烙印永遠不會改變。

手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