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張曉東、陸劍飛、鄭耀東和董乾坤等人,都被抽調到了一個交貨時間特別急的生產項目,負責部件圖紙的設計工作。
一眾熱在連續加班加點的幹了兩周時間多的時間後,總算是如期完成了這個特別緊急的訂單項目的收尾工作,把相關設計圖紙,經過專家審核修改,形成的最終版圖紙提交了上去,隨後圖紙正式下發生產製造部門。
一個月後,張曉東正在辦公室裏進行煤機項目的部件方案圖紙設計,就接到了製造分廠打來的電話,是圖紙上有點問題不太清楚,希望他能過去指導一下。
接完電話,張曉東走到科室主任趙永剛的工作卡位那裏,看見他正在對著電腦敲字,便向他簡要的明了情況。
在公司研發部裏,除了部長、副部長等領導,擁有獨立的辦公室,另外其餘各個科室的主任都是沒有單獨的辦公室的。他們也是跟員工一道,坐在大屋子裏麵,隻是他們的卡位的位置稍有區別,通常是在一個靠窗的拐角位置,那裏空間稍大,采光相對好一些。
在整個研發部,有相關方麵的規定,要求員工工作期間如果要前去公司的製造單位,是必須要請示科室主任的,得到許可之後,方能前去。
有時候,科室主任可能對你另有安排,就會把你攔下來,而讓別的員工代替你前去處理問題。
此時,從張曉東彙報情況開始到結束,趙主任一直是目不轉睛的看著眼前的電腦屏幕,手指一直沒有停止敲字,在聽完了情況之後,總算是暫停了下來,但手還是放在鍵盤上,隻是轉過頭來,略帶關切的問了句,“這個問題你可以處理嗎?需要別人幫忙協助嗎?”
張曉東聞言,趕緊回複不用,自己能夠處理。
趙主任方才留下一句“注意安全!”,然後轉過頭去繼續敲字了。
早就聽趙主任寡言少語,今日一見,果然真是“不同凡響”啊,張曉東心裏如是想。
請示完畢,領導同意,可以前往,張曉東便匆匆準備起資料來,準備趕到新廠區的生產製造單位。
到目前為止,公司總占地麵積約有200萬平方米,廠區主要是分為兩塊:老廠區和新廠區。
老廠區在靈台區,占地麵積較,大約有8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了公司的行政部大樓、研發部大樓、質量檢測部大樓等,基本都是一些非生產單位。
而新廠區在高新區,占地麵積較大,大約有12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分布著泥漿泵加工分廠、鑽機總裝廠等數十個加工製造單位。
近十年來,隨著公司的國內外產品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公司產品一度遠銷中東、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中亞、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隨之公司產能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也嚴重製約著公司的進一步拓展壯大。
終於在前幾年,公司向上提交的舊址搬遷改造項目獲得集團公司的批準,由此拉開了公司為期四年的搬遷改造工作。
此項目的預期目的是將老廠區內,同時也是位於市區的所有生產製造單位,全部搬遷到位於郊區的新廠區內,而老廠區內隻保留行政單位、研發部等非生產製造單位。
當時該項目的執行,得到了集團公司和本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項目進度前期很順利,進展也特別快,但是,有不測風雨,在項目進行的第三年,正好趕上幾十年一遇的石油危機,導致石油開采的整個產業鏈均受到嚴重衝擊。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公司在這樣的一個極其不利的大環境下,勉力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尚且感到十分吃力,哪裏還姑上繼續進行耗費大量資金的搬遷改造工作。
最終的結果是,幾年之後,公司不得不做出決定,叫停了搬遷改造工作。自那時起,所有與之相關的工作就此停止。
而由於公司舊址搬遷改造不徹底,形成了許多的遺留問題,比較突出的一項問題就是:老廠區內有一些製造單位並沒有完全的搬遷成功,以至於到今,老廠區內存在著生產單位和行政單位等相互混雜分布的情況。
而老廠區由於位於市區,旁邊皆是高樓林立,附近居民較多,經常會發生有居民向市裏投訴老廠區的噪音問題和空氣汙染問題的現象。
公司也是頭疼不已,隻能向市環保局定期繳納巨額罰款。
如今,兩個廠區之間,相距有十公裏左右的路程,平日的人員來往主要是依靠公司派發的兩趟對開的通勤車來完成。
公司的通勤車是兩輛巴車,每次滿員能乘坐二十人左右。通勤車有固定的發車時間,以方便乘坐人員提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