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拍賣會(1 / 2)

可是若赤德祖讚相信一個人,便會毫無保留相信和追隨!根本不會為任何事而改變。

此時的吐蕃形式也是一片大好!貴族們已經搬遷的差不多了。聽他們在南詔城過得很好,常常也會派人回來收購一些毛皮中藥和珠寶之類的東西。

當然,也會運回來外麵的東西販賣。讓吐蕃跟外麵的接觸變得頻繁起來,這也讓一般都百姓有了一些收入。畢竟中藥需要百姓去采,而毛皮百姓家中也會有一些。

挖礦的那些曾經的叛軍也在南詔紮根了。他們回來接走了家屬,隻有一個回來的,他是因為實在不適應外麵的生活。這樣的變化讓高原上的草場土地和牛羊都變得富裕起來。

赤德祖讚趁機重新分配了。切切實實讓每一個百姓都擁有了自己的草場和牲畜。這一下,吐蕃真的一下子不一樣了。

百姓對於吐蕃王的愛戴達到了曆史上的最高度。很多百姓都把他當神一樣的供奉起來。

而赤德祖讚卻派人大力傳宣華夏王的功績。並把自己做的所有事都成是被華夏王教誨的。並,兩國是一國,等到何時的機會。就會合並。到時候,百姓的日子更會有一個大的飛躍!

輿論是一個非常管用的工具,百姓們每耳聞目染接受著這些宣傳。慢慢的,從心裏也罷自己當成華夏人了。

甚至於跟南詔接壤的百姓開始和南詔百姓頻繁的接觸。慢慢的,連邊界都不存在了。

隻要沒有邊界,就不會存在商人們走不到的地方。吐蕃開始徹底的融入華夏,甚至於,很多不喜歡遊牧的吐蕃人去華夏那邊幹活,做生意。

而華夏那邊的人跑到吐蕃來種地,放牧!不過這些過來種地放牧的人。已經不是那種吐蕃最傳統的方式了。

他們對於傳統的革新和改進,讓吐蕃的農業和牧業產量有了驚饒提高!

王強派人來帶著吐蕃工匠建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酒廠。專門用青稞釀酒,而青稞這種作物也隻適合在高原上生長。

很快,華夏的另一種名酒誕生了。那就是“青稞酒”。這種酒有一的顏色跟華夏玉液有著典型的區別。成乳白色。略微有些渾濁。但入口酸甜。度數跟後世的啤酒差不多。最大的優點就是不上頭,不口渴。

常喝酒的都懂,後世鋪蓋地的廣告裏麵什麼純糧食酒,醉了不上頭!基本都是扯淡。

醉酒的感覺第一就是頭疼,第二就是口渴!可是青稞酒卻真的完美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這跟青稞生長的地理環境和清澈的水源有關吧。反正青稞酒一出來,讓一直暢銷的葡萄酒受了影響。

而青稞酒的銷量以一種可怕的速度在增長。很快就成了吐蕃的支柱產業。樂的赤德祖讚沒事就鑽庫房數錢玩。對自己的大哥崇拜之情更如滔滔江水之延綿不絕。

手裏有了錢,赤德祖讚便學華夏的樣子。建立學校。吐蕃的百姓其實住的最為分散的,因為遊牧的關係,常常一家離一家都有好遠!

不過這樣也省心,6--16歲的孩子一律入學,一點商量都沒有!管吃管住。

想讓孩子逃避上學幫家裏幹活的,隻要發現。一律把草場和牲畜收回去!

這樣一來,沒有一個敢不送孩子來的了。至於老師,這個赤德祖讚才不操心呢。有王強在,他隻需把學校建好就行了。

現在華夏三個地區已經統一了漢語。轉眼六七年的時間過去了。那些年齡大的學生早已經成了社會的中堅。

他們主要學習的就是語言和各種生產技能。

現在吐蕃完全複製了這種模式,而且隨著師資的逐漸加強。現在的南詔城已經出現了華夏學院。類似於大唐的國子監。隻是各個學科分的更細一些了。

華夏學院出來的學生,都是各個行業的楚喬。對於專業的鑽研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各個縣學的學生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考上華夏學院。那將是他們畢生的榮耀。

杜甫和王之渙直接被孟浩然留在了華夏學院。他們對於文學的造詣,那是一般人比不聊。

這兩個人現在整忙的跟陀螺一樣。既要教學生,自己還得學習。因為現在的語文課已經有現代文了。這個是他們需要學習的。

特別是杜甫,王強的那首我願是激流。基本已經讓他入了魔。畢竟他的詩詞本來就追求語句通俗,讓百姓們都看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