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南詔的多山多水,天竺的土地明顯的要好上很多。隻是因為信仰和生活習慣原因。
天竺人明顯的對於耕作不太上心。一路走著,馬車上的易水寒看的暗暗焦急。
那麼多的土地荒廢在那裏,可是人們還在悠哉悠哉的在那裏閑逛,拜神。
而百姓們的衣著,麵色。明顯生活狀態並不好。
現在剛過完正月十五,這在大唐還屬於冬季。萬物蕭瑟的時候。但是路邊偶爾出現一塊稻田。稻穗都已經開始變黃了。
易水寒一下子便從車裏跳了出來。跑到田裏揪下一支稻穗,用手指使勁撚著。
不一會,一小撮飽滿的白色米粒已經出現在他的手心。
易水寒的心中已經被震撼了。這尼瑪什麼季節啊?這個時候就可以收割?這樣計算,這裏的莊稼一年難道收三季?
他的疑問很快就被解開了。幾個華夏官員正在路邊查看著農田。易水寒走過去攀談。
原來這裏的水稻竟然一年能夠收獲四季。因為這裏根本沒有冬天。
易水寒的心情已經無法用語言表達了。這裏的一畝地竟然能頂大唐的四畝。還都是水田!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糧食的產量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因為畝產太低!
國家的稅收之所以用糧食代替。就是因為糧食才是最靠譜的東西。
那時候戰爭又比較多,內憂外患的。朝廷如果不儲存糧食。隻要遇到一場戰爭這個國家就完了。
當兵的沒飯吃怎麼打仗?不要拿忠君愛國說事,那些都是在吃飽了肚子的情況下才會有的情懷。
王昊這時候也走到易水寒的身邊。看著他激動的表情問道:“易叔,你怎麼了?”
易水寒一把拉住王昊的手,哆哆嗦嗦的指著這滿目的荒地。:“小王爺,這都是良田啊!這裏的糧食產量最少是大唐土地的五倍!咱們得把這些地都種上才行!那樣,就不會有餓死的人了!”
王昊是在南詔城出生長大的,對於外麵的世界了解不多。雖然上次偷跑來天竺有過一些感受。但是他並不明白這裏人貧窮的根源在那裏。
這裏還是東天竺。已經屬於天竺重要的產糧區了,可是土地的閑置率太高了。
這要是在大唐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王昊把路邊那幾個本地官員召集過來。詳細訓問了一些情況。
原來,本地的百姓深受宗教的影響。把工作都當成了兼職。因為祭祀活動太多了。
每年大的祭祀都有六十多個,每個大祭祀都需要好幾天。加上無數的小祭祀。
還有主神無數的分身。產生的數不盡的祭祀日。好像整個天竺人每天都在祭祀中度過。
而熱帶地區多樣的物產,讓他們也多了許多食物。好不好吃他們不在意。最起碼這些東西能夠填飽肚子。
這才造成了大量土地無人耕種的局麵。天竺人的生活就是有吃的,能拜神就行了!
加上現在他們的神乃是華夏的小王爺。華夏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運進來,這就更不需要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