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的時候,李惑並沒有理睬他們。因為他也是堂堂的二品大員,你多牛的欽差過來。也得先拜會啊!
但是偏偏清查司根本沒有打欽差的招牌。最大不過一個六品官,就在廬州城裏為所欲為起來。
似乎視節度使於無物。氣的李惑幾次大罵,非要派人去砸了這個所謂的清查司衙門。但是都被手下苦苦勸住了。
目前的狀況看似靜水無波,其實水麵下巨浪翻湧。雙方都在等待對方發力。
伺機抓住機會,一躍而起。
節度使的優勢是占據主場。天時,地利,人和全占。此時自是不能自爆軟肋給人家打。
不就是查嗎?不就是告嗎?我看看你能搞出啥證據?
因此,清查司在這邊砸錢買證據。而節度使那邊在搞破壞。
就是今天這邊有人遞了狀紙,結果第二天那人反悔了。來要求把狀紙撤回。說是昨天自己喝多了。
還有的幹脆找不到人了。沒人這官司還怎麼打?
不過終歸李惑那邊還是給馮青他們留下了幾樁小案子。那是因為數額不大。加上又不是他們的人。
正好留給清查司練練手,看他們對這些事情究竟怎麼處理。
一晃半個月過去了。一直沒有值得大動幹戈的案子。馮青和常浩也有些焦灼。
欽差雖然從來不管他們的事,但是他們自己覺得丟人啊!
於是決定,先拿手裏的案子試一下水。蒼蠅再小也是肉啊!
再說可以抓典型重判,這樣同樣也能起到威懾作用。
審理的第一件案子是發生在同族之間的。城西王家莊有個張員外。手裏大約六百畝地。
其實這在當時就是個很小的地主。因為按唐朝的均田製分地的時候。差不多人均十畝地的。
也就是說,一個普通的六口之家,也有六十畝土地的。
張員外家本也是農戶出身。但是祖上比較勤勞。加上家中人口比較旺盛。
所以抗風險能力就比一般的農戶要高一些。因此遇到大災之年,他們就會用剩餘的糧食換區那些食不果腹的同村人的土地。
幾代人下來,積攢了六百多畝土地。這樣的規模。一家人隻要不遇到戰亂。生存就沒啥問題了。
有了糧食,自然就會送子女讀書。畢竟讀書人才是這個時代的話事人。
現在的家主就是一個讀書人出身。雖然沒能考取功名,但在周圍這一片也算有些名望。
加上跟縣裏的一些官員有些來往。也博得了一個張員外的稱呼。
告他的是叫張老三,論輩分張員外還得叫他聲爺。在過去有個說法。就是窮大輩。
為啥是窮大輩呢?窮人家娶媳婦晚,生孩子晚。比如富人家子弟十五就成家了。
而窮人家的孩子搞不好二十五才湊齊娶媳婦的錢。這樣兩代人下來。就差了一輩人。
張老三家中有父母和一個妹妹。加他正好四人。家中有四十畝水田。
本來日子也過得去。隻是那一年水災。夏糧顆粒無收。
那時候正好安史之亂,稅收頗重。就算遭了災。稅收也是一粒糧食都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