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與姚啟聖當然早就看出來了,平西王吳應熊隻不過是一個傀儡,真真正正的主事人其實是韋翔。
而他們兩人,自然也不會選擇去效忠平西王吳應熊,那明顯就是一個爛泥敷不上牆之人,即便就是傻子,也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有的這兩個饒相助,再加上前段時間的震懾,韋香覺得南雲這邊完全可以放手了。
接下來,他還需要帶著吳應雄前去服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
三番雖然被稱之為三番,貌似一個整體,實則並非鐵板一塊,這三個冉底尿不尿的到一個壺裏去?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呀!
韋翔必須在康麻子發難之前,將三番聯合成一個整體。
此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其具體實施的難度不言而喻。
因此,早在之前,韋翔本著知己知彼百戰而不怠的精神,早就做足了功課。
平南王尚可喜本是農人子弟。
十八歲時因後金入侵遼沈,他隨父尚學禮遷徙遼西鬆山避難,期間母親死於戰亂。
後來父子先後加入明軍。其父尚學禮先投遼東巡撫王化貞,後隨毛文龍入皮島。
因尚可喜機靈乖巧,皮島守將毛文龍將他收為養孫,賜名永喜。
因此,尚可喜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毛永喜。
按照這個輩分來的話,他應該將神龍教中的毛東珠叫姑姑。
尚可喜的父親尚學禮被後金兵打死之後,毛文龍將尚學禮所部交尚可喜統領,提拔尚可喜為遊擊將軍。
由於他乃是毛文龍的幹孫子,有這座大靠山,在軍中自然很是混的開。
毛文龍被袁崇煥幹掉的時候,尚可喜已經在軍中頗有威望了。
一氣之下便投奔了皇太極。
尚可喜率餘部來到盛京,皇太極親自出城三十裏相迎。
皇太極盛讚尚可喜“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賞賜珍寶無數,發還先前所俘虜的尚可喜家族成員共計27人。
封尚可喜為總兵官。
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加封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智順王,此清初“三順王”。
並將海州賜尚可喜為封地,家口舊部安置於此,尚可喜受到皇太極極高禮遇。
皇太極入關之後,尚可喜追擊李自成殘部屢建戰功。
為酬其功,皇太極改封尚可喜為“平南王”,賜金印、金冊。
命其與“靖南王”耿仲明一起進軍廣東。
途中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裁,靖南王爵位由其子耿繼茂接任,兩路大軍同歸平南王節製。
尚可喜率大軍抵達廣州,一路勢如破竹,殘明勢力望風歸降,南明永曆帝逃亡梧州。
至此,平南王尚可喜盤踞廣州已近二十載。
他在東南沿海一麵打擊灣仔鄭氏等沿海抗清勢力,一麵上書朝廷取消遷界禁海之命,清廷不允後,就鎮壓百姓反抗。
據尚可喜在廣東私市私稅,“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壟斷了鹽、礦及一切貿易,故時人影平南之富,甲於下”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