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三美齊聚(2 / 3)

“跟我就別客氣了。”陳昊笑道。

李銘又拍了拍陳昊,然後轉頭去找於東了。

陳昊則湊到了眉頭微皺的張昭麵前,“怎麼了,張總,什麼事這麼愁啊?”

張昭聞言看了眼陳昊,歎了口氣道,“我可能要離開光鮮了!”

陳昊聽後眉頭一挑,你說這個,我就來精神了,“怎麼回事?”

無論是公司員工還是業內人士,對於張昭的評價都很高,而且比較一致:堅韌、平易、很拚,真正懂電影且熱愛電影。

張昭喜歡足球,煙不離手,工作很拚,幾乎每天都是工作到夜裏12點才結束工作。

很可能前世突然間離世,就與他煙不離手和工作太拚有關。

張昭是國內第一批走出國門,前往美國深造的電影人,他見識到了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便也想著在華夏修起“電影產業之路”。

想讓好萊塢式的資本、發行、監製、運營經驗在上麵飛馳,將華夏電影品牌化,帶動起全行業的繁榮。

那個時候的張昭已經不僅僅隻是想做電影製作人那麼簡單了,而是想做華夏電影產業的“總設計師”。

為此,他不斷尋找著思想和資本的盟軍,共建基石。

然後他遇到了自己的師弟,光鮮的王常田,然後創造了光鮮影業!

創辦光鮮影業一度是張昭的“高光時刻”,在張昭式的高速路上第一個被移植過來的“發行”模式迅速大放異彩。

“地網發行”創造了業內矚目的“光鮮速度”,也加速了華夏電影類型片的商業化道路。

隻是後來他被踢出了光鮮,然後他結識了與自己有相似“宏大敘事”習慣的賈樂停。

賈樂停用更加高維的“生態化反”、“互聯網改造電影”的思想流量將張昭招攬,並給予了他極大的權利和自由。

隻可惜賈樂停PPT做的很好,但是卻忽略了戰術層麵,然後將樂士帶入了旋渦,樂士影業也被拖了後腿,導致張昭再次離開。

這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

思維和能力都有,但是卻一直錯付。

“我想要讓光鮮影業獨立上市。”張昭道,“但是光鮮傳媒的股東卻非要讓光鮮影業並入光鮮傳媒一起上市,我不甘心啊!”

陳昊聞言點了點頭,關於張昭離開光鮮這個問題,前世也多有猜測。

王常田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發表過意見,外界不得而知,倒是離職後的張昭有過幾次公開回應。

雖然每次說得細節不盡相同,但是主題意思基本上一致,即張昭是一個憂患意識非常強的人。

在2010年左右,他已經隱約感受到互聯網對影視產業的衝擊,因此不願意錯過這一波潮流,而選擇再次出發,創立具有互聯網屬性的樂士影業。

話雖如此,但是外界始終認為張昭離職光鮮根源在於自己創立的光鮮影業無法獨立上市,必須依附在以電視節目製作為主要業務的光鮮傳媒內,張昭是失望之下做出的決定。

關於這個論斷,大家認為有部分道理,但是不全是,在光鮮IPO的招股書裏其實能夠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或許可以從個人利益的角度為這一事件下注腳。

根據光鮮影業2011年6月份發布的招股書顯示,作為公司的發起人之一和光鮮影業的重臣,張昭在光鮮傳媒持股僅僅為0.24%。

持股比例遠遠低於李曉萍、李德來、王長田妹妹王牮等人,更是在排名前十大自然人股東之外。

這樣的待遇顯然與賈樂停給予他的不同。

根據2016年樂士影業披露的重組報告,張昭當時直接持有樂士影業3.8291%的股份。

按照1成現金+9成股份對價計算,並購完成之後張昭除了拿到3752.52萬元的現金,還拿到上市公司樂士網0.36%的股份。

如果這些股份比例不夠直觀,換算成對應的市值更加容易理解。

以樂士影業注入樂士網那個時間點來算,張昭手中樂士影業的總價格約為3.75億元,而當時的光鮮市值不過300億元,股份折算也不過7200萬元。

這一對比,更能體會張昭的悲情。

前一個老板王常田是業內出了名的精打細算型領導人,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對員工要求也極為苛刻,光鮮的工資是業內出了名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