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長日記(1 / 2)

從6歲擁有理想——“我要發明長生不老藥給奶奶吃”,到一年級知道了“愛迪生”,我發現“發明”這件事很有魅力。那時候,我隻會在考試的作文裏認真的闡述自己的發明家理想,除此之外我閉口不談——因為我擔心如果小夥伴們都知道了“發明”能做出那麼好的東西後都和我搶,那這個世界上的發明就很快就都被發明完了,我就會越來越難發明出新東西。

到了高中,我偶然一次發現一個同學在修自己壞掉的電池充電器時,竟然把裏麵的電線亂接一通,我才知道原來我對電學的理解是最深的,因此我為自己更適合做“發明家”而暗自高興。

到了本科,我慢慢的聽不到身邊有任何人再談起“理想”二字,我才知道,原來隻有我一個人還在為理想而奮鬥。我害怕被人恥笑一個考試隻能中等,本科修文科的想當科學家,隻能默默的說“我覺得電學挺有意思”。

踏入社會後,依舊接二連三的被現實暴擊,一度使我的生存都受到威脅,而成為一個程序員後,也讓我擔心“程序員想做科學家”而被人恥笑,我更加絕口不提。

十多年來,我一直都把自己裝在套子裏。

那些年我常常希望能有個人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給予我一點安慰,我也一直很清楚愛情能給我帶來更強勁的奮鬥動力,但我的境況讓我無法擁有一個這樣的伴侶,在理想的驅使下,我東奔西跑,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踏入科研領域後,在大多數人眼裏我隻是個編程技術還不錯的程序猿,然後中途跑來搞WS科研。被他們幾次問過,但我不想讓他們知道太多,反而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異類”。

回想過去的這十幾年,實際上從15歲到現在,每一段經曆都讓我痛苦不堪,但那些經曆也讓我變得更加成熟。

15~18歲高中被老師和同學欺負的歲月,讓我明白,為人處世,脾氣再好也應該保有底線,一味地包容隻會讓他人得寸進尺,最終落得人善被人欺的下場。

19歲退學複讀,讓我明白,要想成功,就一定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往往欲速則不達。但人生經驗的缺乏,也讓我繼續在一些重大抉擇上犯錯。

20~21歲兩次複讀,讓我明白,重大決定一定要慎重,一些細小的因素誤判也可能會導致形勢巨變。不了解的領域應該多向他人請教谘詢,但凡我能稍微向比自己大兩歲的哥哥請教一下,也不至於高考誌願全部填寫不服從調劑(因為很多學校允許入校後申請轉專業)。規劃一件事時要從宏觀把控好時間進度,沉穩是好,但不能過度。

21歲長沙火車站被騙,讓我見識到,騙子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欺騙你,甚至會為你的悲慘經曆所感動掉淚,但臨走時還是會想辦法敲詐你一筆。而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弱點,在我已經意識到可能是騙子時,依然因為他流給我的眼淚,而甘願被騙。

21歲華中科大求學失敗,讓我深刻的明白,重要的決定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一定要冷靜,不要被自己的“看似瘋狂”或“看似真誠”所感動,更不要因此而衝動。針對客觀事物去假想自己能“各種應對”,往往你應對不了,因為年輕幼稚,會讓你大多時候都預判錯誤,腦海中的演練,要拿出來付諸實施需要一定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