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罡秋認真地問道:“專利這玩意我怎麼覺得沒什麼好處,反而阻礙了技術進步。我先一下我的意見,等下請你幫我解釋一下。如果所有技術都申請專利進行保護,那麼一個企業要學另一個企業的技術的時候,都必須交錢,如果這個企業沒有錢,他們是不是學不到技術了?
你也知道,現在我們企業與企業之間學技術根本不需要錢,隻要單位的介紹信或者上級一個電話,另一個企業就能學到手。當然很多機密技術的步驟要複雜些,但也沒有非得交錢才行的地步。我覺得擁有專利的人對使用專利的人是另外一種形勢的剝削。
嗬嗬,我在這裏隻是想明這個問題,不是你郭拙誠剝削者,要剝削也是我們中國剝削美國,與你無關,你不用擔心我們會你是資本家。”到最後,他開了一句玩笑。
不知不覺地,談話內容由高科技示範區變成了專利研討會,或者專利問題探討會。
郭拙誠笑著道:“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觀念問題。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是逐利的,都是追求利潤的。就算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也是賺取的利潤越多越好,而不是相反,吃財政補貼越多越好,最左的人也不會這麼、這麼想。技術研究,特別是複雜的技術研究,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不是某一個人腦袋一拍就能想出一門技術,就能想出一個別人想不出的辦法。
對大多數個人和企業而言,要得到一門別人所沒有的技術,是非常辛苦而幸運的,試想一下,如果他們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技術被人無償使用,他們心裏服氣嗎?心情會很好嗎?當然,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工廠都是國家的,這些技術也是國家的,讓別人免費學會經地義,沒有什麼不服氣的。
可是,他們將來會再舍得投入巨資進行科研嗎?如果研究出來了還好,如果失敗了呢?誰會替他們承擔風險?這種隻有風險沒有收益的事情誰願意幹?即使上級安排,上級給他們發工資,恐怕也積極ing不大,隻是按部就班地工作。
如果想到自己一旦研究出來了,利潤就會滾滾而來,那企業投入科研的信心就會十足,也會舍得投入,這樣一來,就能極大地促進了科研的發展。比如我們滇南大學計算機係,現在就是幹勁十足,正在積極研究計算機技術。這也是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科技進展迅速的原因。
表麵看,一個企業隻有出錢才能買到技術確實是阻礙了技術的交流,阻礙了技術進步。但如果你是那個想買技術的人,你在得知必須花巨資才能擁有技術的時候,你可能會采取幾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我不買了,我自己研製。這顯然能促進科技進步,因為多了一個企業研製,技術肯定就多了一個前進的機會。一種可能是看到市場前景好,考慮到一旦擁有這個技術,將來能通過賣出產品賺更多的錢,於是一咬牙,砸鍋賣鐵也把這個專利買下。等買到手之後,你想到這項技術的來之不易,肯定會加快生產,盡快把花費的錢賺回來,同時想方設法做出比專利更好的產品以賺更多的錢,這樣也能促進技術的交流和技術的進步。
另外,普通人都有一種惰ing,或者不珍惜輕易能得來的東西。如果一項技術隨便派幾個人將學回來了,他們就很難用心去提高它,去研究它,反正到時候又派人到那個單位學習就是。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麵講,專利法的實施對技術是有促進作用的,而不是相反。”
淺顯的道理直白的語言,與會者一下就明白了。雖然他們心裏還是有疙瘩,對郭拙誠直言什麼工人和企業都是逐利、相互之間都是利益交換的法不認同,與他們心中構建的那個理想的社會主義,與他們想象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對同誌單位必須無私援助”的理念有巨大的衝突,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郭拙誠的有道理:改革開放不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主嗎?我們是應該按經濟規律來辦事。
!#
≈a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