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長安城。
冬天,隨著景帝元年冬十月的到來,悄然而至。
於後世所用的公曆和農曆不同,漢初行顓頊曆,以十月為首。
舉個例子,若後世也用顓頊曆,那麼二零一九年九月之後,就是二零二零年十月。
漢時,年慶氛圍尚不濃厚,唯有偶爾想起的爆竹聲能提醒大家:新的一年到了。
此時的爆竹,是真的砍來一節細竹,扔進火堆,讓竹子中的水分被高溫蒸發,纖維組織爆裂,發出劈啪之聲,大家夥兒聽個響。
竹子灼燒後的清香飄蕩在長安街頭,高門之中,達官顯貴在下人服飾下換上新衣,爬上門口的木梯,親手更換新的辟邪桃符。
桃符上,大都雕刻著兩個凶神惡煞的大漢——神荼、鬱壘兩兄弟。
也就是門神。
神荼位於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麵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
鬱壘位於右邊門扇上,一襲黑色戰袍,神情閑逸自適,兩手無神兵或利器,隻是探出一掌,輕撫著坐立在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
畫麵中的二神虯髯虎須,頭上長角,一副怒目圓睜的樣子。
華夏民族最樸素的信仰觀,就是自祭拜門神而來。
無論是出於驅邪避害,還是禱告祈福得心裏,漢人都發揮著華夏民族‘靈則信,不靈也去拜拜求個心安’的優良傳統,將門神兄弟掛在自己的房門之上,求個心理慰藉。
與民間輕鬆愉悅的節日氛圍不同,新年的爆竹聲對朝堂官吏來說,根本就是讀者老爺的催更票!
拜後世被稱作‘計相’的北平文候張倉所規定,每年年初,各地都需要派遣上計吏,帶著記錄轄區的人口、土地以及稅收情況的文檔,到長安彙報。
朝堂在丞相府的帶領下,核對各地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再評估官員施政的得失。
幹得好的,表揚賞賜,一般的則提點勉勵,荼害生民的自是一頓破口大罵被抓典型。
每隔三年,會有一次‘大計’,將完整的研究官員過去三年的施政,將確定是升遷、留任還是罷官乃至於砍頭。
今年,本就是‘大計’年,再加上是新帝登基後的第一次上計,場麵堪稱恢宏無比。
自秋九月初以來,各地縣一級單位的上計吏,便開始隨裝滿文檔的馬車,自灞橋入長安了。
一個多月過去,每日從灞橋直奔丞相府的上計隊伍卻隻多不少,使本就擁擠的長安城頓時人滿為患。
隨著長安人流量的增多,各路商賈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向長安聚攏,以傾銷自己的貨物。
漢室商賈自不是良善之輩,都是隨時能轉職為強盜的狠人!
凡豪商巨賈,所得第一桶金,都是在荒郊野嶺敲別人悶棍而來。
被他們雇去充當商隊護衛的人,也盡皆三教九流的遊俠流痞。
這些人的到來,讓長安城的治安瞬間下降。
短短一個月,長安城中就發生數百起械鬥、仇殺案件。
內吏大牢人滿為患,廷尉數十日以來幾乎就沒人休息,整日整夜的審理案件。
被盜賊都尉連上數十道奏折,請求朝廷加派人手維持治安。
五官中郎將也是心弦緊繃,瞪大眼睛,緊盯著長安城中的風吹草動,以防有心之人趁機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