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3章(1 / 2)

軸承。

十九世紀前機械時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作為機械設備中的一種最為重要零部件,後世幾乎任何機械,都離不開軸承的運轉。

或許這麼說,會讓人覺得軸承十分高大上,技術含量超高,超級現代。

但實際上,在後世的考古發明中,意大利人就發現,在奈米湖一艘建造於公元前40年的古羅馬船隻上,就已經有了早期的球軸承的實例:一個木製球軸承用來支撐旋轉桌麵。

它重要固然,卻隻是機械零件中,最基本的一個運轉體係。

說白了,這個東西的運轉原理十分簡單。

比如說,在木板下放一排足夠圓潤的滾木,以此來減少木板和地麵間的摩擦力,那這塊木板和底下的滾木合在一起,就可以被稱為軸承,雖然是簡易版。

實際上,這種原始的軸承原理,早在公元前就已經被古埃及人,用於搬運金字塔建造所要用的巨大石料了。

在中國,這種方法也同樣被智慧的勞動人民用於運輸,隻不過後來,這種原始版本的簡易軸承,被‘更先進’的馬車代替。

滾木發展成了馬車的車輪,木板也得到‘升華’,成為了各式各樣牢固且美觀的車廂;軸承原理真正的精華所在被拋棄,再無人研究。

原本,軸承這種工業產物,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出現在韓睿,這個前世牧民腦海中的。

但雲中守衛戰中,韓睿看到用於近距離打擊的巨石、滾木,居然都是從城牆上放下的繩子硬生生拉上去,甚至幹脆就由人力硬抗上去的!

作為民夫,韓睿自也躲不過這種粗重活。

在經曆了舉起劍殺敵,放下劍搬運石木的淒慘生活後,韓睿腦海中首先蹦出來的,就是滑輪。

準確的說,是滑輪組。

用一些簡單地木製支架固定,並按照科學的動力學計算,由多數定滑輪、和一定數量特定位置的動滑輪組成的,更加省力的簡單機械。

按照牛頓能量守恒定律,每一個動滑輪,都可以將整個機械組的用功縮小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

舉個例子,有一個一噸重的貨物,如果你要用單動滑輪的滑輪組來據起他,就需要用五百千克的力。

而要是有兩個動滑輪,就會是二百五十千克;三個就是一百二十五千克,以此類推。

理論上,如果你能夠做出,整個體係帶有十個動滑輪的滑輪組,那麼,這個一噸重的物體,你隻需要用不到一千克的力,就可以將之舉起來。

也就是說,有了這個十動滑輪的機械滑輪組,你用繩子拉起這塊一噸重的物體,就跟拿兩瓶飲料一樣省力。

當然,牛頓定律不是神仙術法,遵循能量守恒;所以,在滑輪組減小搬運物體所需要的力量的同時,也會增大整個機械所占的體積,也就是占用空間。

韓睿雖然前世隻是一個牧民,但在那個十二年義務教育的世代,他還是上了一個三本野雞大學的。

雖然那四年基本都是吃喝玩樂混過來的,但作為一個理科生,滑輪組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甚至老師都不願意把這麼簡單的內容作為考試題的東西,韓睿還是知道的——隻要是不考的東西,學渣一般都會!

當時,他就建議做這麼一個滑輪組,用來搬石木上城牆,被守將采納。

但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韓睿失敗了。

原因有二。

第一,沒有合格的滑輪。

滑輪需要足夠圓,中間掏空用以穿過繩子,外部得有凹槽固定繩索,但翻遍整個雲中城,韓睿也沒找到一個能用的——不會有人將此時昂貴的鐵材,製作成‘無用’之物的。

第二,就是沒有軸承。

沒能找到鐵滑輪的韓睿,異想天開的認為木滑輪同樣可行,就讓人將木材手工雕刻成自己需要的樣子。

但木器粗糙的表麵讓摩擦係數大幅上升,麻繩和滑輪外的木刺讓位於城牆上拉繩子的民夫叫苦不迭,紛紛丟下韓睿做出的滑輪組,寧可自己背著石木上城牆。

無奈之下,韓睿隻好繼續去做苦逼的搬運工,心中卻將此事記了下來。

後來,戰事爆發,戰後韓睿受傷昏厥,醒來後又是一堆事,就將此事耽擱了。

直到被欒母放了出來,又被門口的欒毅經盯著不讓出門,閑下來的韓睿無聊之下,才又想起軸承的事。

工業軸承,原理和木板和滾木的組合一樣,用一大一小兩個鐵環,以及十幾個鐵球組成。

小的鐵懷外部凹槽,大的鐵環則是內部;然後在兩鐵環之間的凹槽處放入鐵球,讓三物固定,就算完成。

這樣的話,內部小鐵環即使被固定,那他與外部鐵環的關係,也從互相摩擦,變成了兩環之間鐵球的滾動,再在鐵球上不定期擦些油脂,摩擦力就幾近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