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送傳達聖旨的人離去,欒布坐在一臉懵逼的坐在書房內。
“朕聞,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茲燕相臣布,公忠體國,任職擔責,乃朕之臂膀,國之棟梁也。今遷燕相布任雲中守,勿設尉,全治雲中軍政。”
傳旨侍郎抑揚頓挫的宣讀聲,依舊徘徊在欒布耳邊,遲遲不散。
在決定通過與晁錯聯姻,達到向陛下示忠的目的時,欒布隻想著,能不被牽扯進朝堂鬥爭中就不錯了。
誰成想,莫名其妙成了雲中郡守?
“陛下這是何意呢···”欒布著實有點拿捏不準。
若說,南方齊趙之地是官員最渴望任職的美差;北方是關東隴西軍功世家傳承的命脈,那雲中,就是所有官員畏之如虎的危途!
南方,氣候溫暖舒適,吳楚齊趙的美人溫柔體貼,生民安樂,糧產穩定;就算是不貪不拿,啥都不幹躺幾年,沒出什麼岔子就都能升遷。
而在將官世家眼裏,毗鄰長城的北方,會有更多的機會立下功勳,以延續家族傳承甚至一飛衝天。
唯獨雲中,全天下僅此一例的雲中···
在魏尚之前,雲中前後十二任郡守,無一落得好下場!
文帝登基之前的三位,兩個戰死城頭;另一個畏戰逃回長安,夷三族。
後麵九位,則有足足六人掛印離去;兩人失職被罷免;最後一個更是直接叛逃到匈奴去了···
魏尚以皓山四傑之一的身份任職雲中,固然名揚雲中,得到百姓愛戴,但他的官聲可不怎麼好。
後世聞名遐邇的‘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出自於,另一位皓山四傑之一——馮唐,為了至交魏尚向文帝求情。
魏尚究竟犯了什麼罪,需要讓馮唐拚著得罪皇帝的風險,去為魏尚求情呢?
文帝要治魏尚的罪名是:上報的斬首數量少了六個!
可千萬別以為這是什麼莫須有的罪名,在封建社會,謊報斬首數的嚴重性,可比謊報軍情還要嚴重!
上綱上線一點,這就是欺君!
所以才有斬首數和陣亡數,必須準確到個位數的,哪怕報錯一個,也是殺頭的大罪!
作為一郡之首官,天下聞名的賢臣,魏尚究竟為何要做這種風險極大,沾染上就是身死族滅的事呢?
或許可以從魏尚的軍功簿中找到答案:直至先帝後元三年,魏尚身故,他任職雲中的斬首數,是負三千九百六十二!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負數,是因為漢時,計算大將級別軍官的戰功,是算淨斬首數的···
比如說,你帶領軍隊殺了一千人,本方士兵卻陣亡一千零一人,那你的斬首數就是負一,非但無功,還要問罪!
雲中作為整個長城唯一的缺口所在,數十年來幾乎年年都遭到匈奴人的攻打。
在全軍俱騎的匈奴人麵前,手上幾乎沒有騎兵的魏尚,隻能堅壁清野,據城而守。
防守戰,士卒就隻能站在城牆,在匈奴人來攻時放放箭,扔扔石木,頂天了砍一砍探出城頭的腦袋。
而匈奴人規定:但凡能搶回陣亡戰友遺體的人,就可以擁有此人身前的全部財產,包括牛羊,兒女以及女人。
在匈奴,隻有勇敢的武士,才能靠著強大的武力搶來財富、牛羊,以及女人;膽小懦弱的,日子過得根本就比奴隸好不到哪裏去!
戰爭中,這些勇敢而又‘富有’的人會衝鋒在最前麵,最先倒下的自然也是他們;而每一個勇敢者的倒下,都會使後方膽怯者的膽子壯大一分!
懷著搶回那個擁有牛羊、牧場和女人的戰友屍體的想法,懦弱者往往會選擇孤注一擲,搏一把富貴。
衝到前方,擺在他們和戰友屍首之間唯一的障礙,就隻剩下漢軍士卒,他們也隻剩下一個選擇:殺死眼前的漢人,搶回戰友的屍首。
這個為了激發戰士勇敢作戰而定的規則,卻讓魏尚叫苦不迭:每次大戰,守軍將士都能殺死大概幾百人,本方也折損差不多的人數,匈奴人便退去了。
畢竟雲中城高牆堅,多數情況下,匈奴人都隻是來試探,或者壓製住雲中守軍的兵力,以達到掃蕩外圍村莊的目的。
戰後,看著遍地漢卒屍首,卻沒有一具匈奴士兵的屍體可以割取首級,魏尚隻能扶額長歎。
幾乎每一戰,雲中上報到長安朝堂的斬首數都是零,偶有意外也隻是個位數——斬首之所以被稱之為斬首,是需要人頭證明的!
沒有人頭,就是謊報軍情!
就這樣,魏尚的軍功以每戰負三四百的速度穩步‘上升’。
文帝縱是心胸寬廣,看著手中一封接一封‘陣亡數百,斬首鴨蛋’的戰報,也不可能高興的起來。
每次跟身邊人提起魏尚時,都是滿臉陰沉。
魏尚聞之心急如焚,這才在一次成功的伏擊戰後激動過頭,將斬首數多報上去了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