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撚軍的變化-(1 / 2)

第二百一十五章 撚軍的變化-

-

-

-

搜這的更新

正如兩個英國人所的那樣,現在的中國甭管有多強的軍爭實力,其實是兩個非常不同的世界。()

以廣東為首的南方地區,受過何沐平政治的較深影響,另外從地緣上就易於接受外來事物,經過何沐平模式的時間也比較長,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對於地方的控製力也是最強的。

在廢除田畝中的本色、正耗、餘糧等苛捐雜派,並強製性按照實際情況設定一個十分低的田畝稅時,不管是哪裏,都遭到了一定的地主階級的反彈,但是這個反彈的幅度是不大的,沒有很多人想象中那麼恐怖。

何沐平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其一,民不與官鬥是中國千古流傳的箴言,對於家大業大的地主們,要讓他們因為朝廷定下的法規跟朝廷對著幹這種事情,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曆來揭竿而起的都是泥腿子呼哈哈,對於生產資料占有者們,他們是既得利益者,雖然可能麵對會造成利益損失的政策,但是真正的傻子不多,不會往槍口上去撞。真正的合法經營的地主,遠比那些偷奸耍滑的人多。設想一個家族再大,能夠影響的男丁也就幾百,麵對著全副武裝的公安警察,和警察後麵的軍隊,他們有什麼膽子去當亂民?

其二,去除掉徭役、苛捐雜派之後,看上去佃戶需要向地主繳納的糧食少了,但是同樣的·地主們不需要再麵對變著花樣、亂加名目收錢收稅的官府和吏。稅務種類減少,花樣減少,就代表著需要應付的麵就了,再加上反貪腐的力度很大,需要孝敬的花費也銳減了。這麼一算·其實地主們也不是特別虧。

所以,在經過了土地改革、經濟製度改革、經濟模式產業結構變遷、移民潮的廣東為首的南方地區,土地矛盾正在逐漸減少。普及教育的慢慢落實,也使得當地不管是治安還是風氣都有著比較大的變

但是在北方地區又是另一個模樣,雖然同樣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但是北方地區並不,而且人口同樣眾多,很多措施來不僅實施或者落實。人力和資金缺口最直接導致的就是監管不力·很多北方地主仍舊按照以前那一套進行·不管是宣傳委係統還是公安係統都無法比較有效地深入其中。

當然·這些情況在北方地區受到一定壓製,畢竟他們頭上頂著了一個新政府。

北方的改革要慢慢來,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緩。特別是,德泰皇帝何沐平陛下認為,河南之亂後,北方地區尤其是中原地區基本上都被打空了,自然災害和兵禍也導致大批人背井離鄉,最終都便宜了私人殖民公司·送到了北美或者是婆羅洲。土地問題在一定問題上也不是那麼尖銳。另外,提綱挈領地來,經濟形態決定了社會形態,不管怎麼,中國現在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改造,雖然,由於地大人多,造成了一定地區發展不均衡的現象。

正史上的撚軍之亂實際上起5年,一直持續到年。但是實際上·道光朝的時候,已經黴相當規模的撚子開始在山東、河南、安徽、直隸等地活動了。去年何沐平從滿清那裏接過了北方,同時也接過了盤踞在各省的撚子這個爛攤子。…

蒙古怎麼樣,跟淮北沒關係。最起碼張樂行就是這麼想的。

張樂行長得身材高大,麵向也生的不錯,家中五百畝良田,日子過得滋潤。隻是他這人卻不是坐得住的,前些年還當過大鹽梟。要問兩淮地區,什麼東西最出名,自然就是兩淮的鹽商。這些鹽商不僅前清時候是官商,後來更多販賣私鹽謀取暴利的。

張樂行就是私鹽販子,當初憑這生意,家產翻了幾番。他為人仗義疏財,被當地人所敬重,人送外號“仁義光棍”。這諢號聽上去不怎麼褒義,自然他張樂行除了仗義疏財,基本上也不做什麼正經事情了。

這私鹽生意賺錢,不過後來卻是另一回光景了。南方總從起了藍衣軍之後,這些不禁打仗厲害,賺錢腦子也不差的家夥們就開了一家有一家的大型精鹽製造廠。搶走了當地鹽戶的生意不,還將鹽戶們都收進了他們什麼鹽業公司,號稱一起發財。

跟南方工業化生產跟雪一樣白細的精鹽,兩淮的鹽立即沒有了競爭力。後來雖然清政府嚴打來自南方的走私精鹽,是所謂行政命令永遠於實際經濟供求,隻要北方人民喜歡精鹽,就算怎麼打擊,這些東西還是會被那些神通廣大的鹽販子給帶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