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可惜不能說(2 / 2)

魏忠賢是東林黨的死敵,如果趙和這種蝦米落在殉的手中,連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更何況魏忠賢隻風光了三年,接下來就是風雨飄搖的崇禎朝。

崇禎這個皇帝節儉有餘,處理朝政的能力也不錯,但最為關鍵的是這家夥是個心眼。一個好領導除了具備用人識饒能力外,還要有博大的胸懷,而崇禎皇帝恰巧缺少的就是這個。

崇禎在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多個首輔,平均四個月一個,這種換總理的速度都要趕上後世麵條國了,這種體製下還想國泰民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趙和這兩個月在家閑著沒事,經過分析發現,如果自己想要在未來的朝政上有所發展,必須要在這幾年政治相對平穩的時候去北都。如果等萬曆皇帝死了,朝中政局飄蕩,自己一個蝦米根本不可能有出頭之日。

趙和不知道萬曆皇帝什麼時候死,也不關心他死後有多大影響,但趙和關心的是三大餉的征收。

作為財經係的高材生,趙和怎能不知道促使明朝滅亡的三大餉?其中最為重要的遼餉,就要在明年,也就是萬曆四十六年的九月,開始征收了。

遼餉顧名思義,為的就是遼東戰事而征收的臨時稅款,可遼東戰事久拖不決,所以遼餉也就成了定製,需要年年征收。

遼餉一年要征收白銀二百多萬兩,按照明朝全部耕地麵積七億畝來算,每畝土地權加三厘五毫,按照現在一石大米一兩銀子的官價,也就相當於三兩大米的價錢。

可是朝廷的初衷是好的,但朝中那些大臣忘了全國上下土地兼並已經十分嚴重,在加上年景不好,河南、山東等地已經出現了數百萬的流民,這時候在增加遼餉,無異於雪上加霜。

事實也正是如此,全國上下大批地主、士人集團是不交稅的,所以遼餉如同其他稅種一樣,重重的落在已經無法承受壓力的自耕農身上。遼餉如同最後一棵稻草,將大明這個雄偉的駱駝徹底壓垮。

流民增多就要有人造反,朝廷為了鎮壓流寇又要征收剿餉,軍隊不夠用了還要征收練餉,這樣下來成了惡性循環,大明朝徹底走上了不歸路。

而趙和想要改變這個時代,必須要回到源頭,也就是遼餉這裏。趙和定下的策略就是利用自己與東林黨的人脈,去北都戶部,搞出一些政績讓皇帝發現其實還有第二條路,不用非要征收遼餉不可。這樣下來遼餉不征了,自然也就讓大明有了喘息時間。

趙和相信,按照大明的體量,如果給他時間反應過來,依著滿清那二十多萬,號稱滿萬不可敵的滿洲八旗,根本不會是大明的對手。

不過這都是趙和心中的算計,自然不能跟孫廷龍,所以趙和還要編一段理由,好安撫孫廷龍,讓他安心在自己家中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