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揚州(1 / 2)

寒冬臘月,大運河上也沒什麼船隻,趙和幾人隻能窩在船艙中喝酒。好在趙和現在有錢了,這艘客船隻有他們幾個人,所以十分自由,想怎麼走就怎麼走。

一行人就這樣走走停停,反正時間多的是,看到有趣的風景就停船遊玩一番,這樣幾人從正月十五出發,到了二月初八,才來到鎮江河口。

鎮江是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彙口,運河的船不能行駛在長江上,所以要在這裏換上大的客船。

上次趙和來到鎮江是去南都,這次不能逆流而上了,而是渡過長江去往瓜州渡口。

瓜州是大運河北段的起始點,這裏就距離揚州就不遠了,趙和等人沒有坐船,而是雇了幾輛馬車趕往揚州。

二月初十,經過近一個月的跋涉,趙和等人算是正式來到揚州城外。

在趙和心中,揚州是一個神話版的存在。古詩文中那些描寫揚州富庶的文字,現在正在流淌在趙和腦中,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趙和不知道原句並不是這樣,這句詩詞出自南宋高僧釋師體的頌古二十九首中的一首,原句是:“義從親處斷,貧向富邊休。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趙和不知道這首詩的具體含義,但卻知道揚州這座繁華的城市,在明末曆史中有一種特殊的含義,那就是屠城!

揚州在三十年後的四月二十四日,滿清豫親王多鐸帶領二十萬大軍將揚州城團團圍住,隻用了一就將下堅城揚州攻陷。城破後,多鐸出於打壓漢族戎抗意誌的目的,下令屠城十日,史稱揚州十日。

根據後世史料記載,揚州十日一共有八十多萬揚州軍民被屠殺,全城屍橫遍野。甚至到了八十多年後的雍正年間,揚州運河、水井中還能發現當年遇難者的屍骨。

在有清一代,揚州十日是個不能提的禁忌,所有史料都被滿清統治者焚毀,等到當年的親曆者都老死後,揚州十日也就成為一個分不清是真是假的傳。

這件事一直到了清朝滅亡,民國期間的知識分子才在日本發現當年的史料,由秀才王秀楚編寫的“揚州十日記”,這段血腥的曆史才展現在人們麵前。

苦難的日子還沒有到來,揚州現在還是繁華一片。趙和站在揚州南門挹江門前,這裏是揚州新城的南門,也是揚州的鈔關所在,自然是一等一的繁華之地。

揚州城分為新舊兩城,舊城是宋代的老城,多為士紳居住,新城是嘉靖年間為了防禦倭寇所建,占地寬闊,所以城內商戶很多,非常繁華。

新城建成後,鈔關也就從舊城的南門移到了挹江門。趙和趕到揚州的時候正是中午,大批的船隻停靠在鈔關麵前,等候稅吏抽稅放校

除了運河中的船隻,還有大批的商隊準備進入揚州城。揚州可是全中國一等一的大城市,城內就有七八十萬人,在加上城外散居的村落,依附揚州城的人口足有百萬。

這等規模的城市每日所需都是文數字,所以每需要大批商隊將米麵蔬菜運進城內。

趙和等人不是有功名的讀書人,隻能等在門口排隊。趙和翹腳看了看老長的隊伍,這要排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