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和聽謝金樹這麼說才反應過來,現在是明代,可不是後世電子彙兌普及的時代,在計算機上敲幾個數字,你一個月的工資就會送到你的戶頭上。
中國在張居正改革前使用的是實物稅,也就是你種什麼就交什麼稅,比如你種的是水稻,那就按照水田的分級,繳納一年兩次的賦稅。如果進城販賣的是雞蛋,就要在稅關繳納三十稅一的關稅。
這種稅收看似公平,但因為地方稅吏能力不同手段不同,所以各地的稅率完全不能統一,地方稅吏手中握有很大的自主權,自然也滋長了腐敗貪汙的事情發生。
所以張居正改革的主體就是用銀兩代替實物稅,這樣一來大大減少地方稅吏貪汙的機會,同時也避免了收取實物稅帶來的各種麻煩。雖然張居正改革的本意並不是緩解底層農民的負擔,但因為貪汙環節的減少,農民的負擔也減少了,所以張居正改革間接的緩解了基層矛盾,延長了大明朝的壽命。
趙和作為財經專業的高材生,自然知道張居正改革的曆史作用,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用貨幣代替了實物,這種稅收形式比西方早了三百多年。西方到了英帝國崛起,因為在全球各地都有殖民地,收取實物稅實在收不起,所以才將實物稅改成了貨幣稅。
可是這時的大明朝在張居正死後,他的好學生萬曆清算老師的改革成果,將貨幣稅又改成了實物稅。當然在一些富饒的省份,比如南直隸還是收取貨幣稅,可是在雲貴四川等偏遠省份,收取的還是實物稅。
稅收體係的混亂,造成了國家財政係統的混亂,沒辦法朝廷隻好在南北二京設立了各種各樣的倉庫,用來存放各種各樣的稅收。
朝廷在使用這些賦稅時,主要使用的是糧食與銀兩,可是其他實物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大明朝的官員眼中根本不算什麼問題,這些實物賣不出去,那就給官員發工資。
所以明朝就出現了荒唐的一幕,官員去領工資的時候,往往領到一些啼笑皆非的東西,比如木材、香料、竹筐、鹹魚等等奇怪的東西。
當然朝廷也不是沒有好東西,比如四川送來的蜀錦,浙江送來的綢緞,雲貴送來的楠木,這可是比白銀還值錢的硬通貨。可是這些東西要先保證朝中大佬的供應,難道你給副總理送工資的時候,拉著一車鹹魚竹筐送去嗎?你還想不想幹了?
好東西都給了主要領導,其他一些破爛就歸了那些低級官員,所以每到發工資的月初,祿米倉這裏就像打仗一樣,管事的官員都要受到各種謾罵,倒黴的甚至還要被打一頓,要知道明朝的文官可不比後世滿清的大煙鬼,一個個脾氣都暴躁的很,能動手從來不嗶嗶!
趙和聽謝金樹介紹完自己的主要工作,氣得在心中大罵李汝華,原來昨天楊漣緊著表示連累了自己,沒想到廣西司是個這麼不招人待的地方。
趙和現在算是泄了氣,原本想要到新崗位大展拳腳的雄心壯誌也沒有了,跟著謝金樹出了戶部的大門,找了一頂轎子就去了東城的祿米倉。
明代祿米倉就在後世的祿米倉胡同,這裏遠離東城的幾大倉庫,顯得特立獨行。負責祿米倉的大使早已經帶著副使、知數、鬥級等人站在門口迎接這位新來的主事大人。
趙和到了地方下了轎,大使崔廣鬥上前行禮,然後笑道:“下官早已經接到消息新任主事大人要來,所以下官帶著所有下屬恭迎主事大人!”
趙和並沒有說話,四周看了看,祿米倉這裏雖然地處繁華的東城,但十分安靜。
“崔大人,本官也是老戶部了,客氣話就不說了,說說你們的工作吧!”
趙和說完抬腳邁入大門,崔廣鬥趕緊在後麵跟隨,同時詳細將祿米倉的情況講解了一邊。
與謝金樹說的不同,崔廣鬥講的更加詳細,明代官員的工資一半是祿米一半是實物,但因為祿米時常不夠,所以有時候還用寶鈔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