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昆侖奴(第一更)(1 / 3)

伏俟城內,原有的吐穀渾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已經被強令,遷居城外,由大唐軍隊看管,隻等太宗的旨意一到,便押赴中原為奴。//. //

如今還在伏俟城中居住的都是以前各個貴族府中的奴隸,有黨項人,契丹人,還有不少漢人,大唐雖然打下了吐穀渾的領地,但是想要安撫四方,等著從內地遷居百姓過來,確實來不及,因此杜睿建議李承乾將這些原來的奴隸紛紛解放出來,又將民居分給眾人,那些牛羊也都分散了下去。

要是再有人打著吐穀渾的旗號造反,單單是這些好不容易恢複了自由身,得到了好處的奴隸就不會答應。

隻是杜睿怎麼都不會想到,在這些奴隸之中,居然會有昆侖奴。將巡城的兵丁喊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些昆侖奴就是一個貴族家中的奴隸,皮膚黝黑如漆,他們剛一見到的時候,也都嚇了一跳。

關於昆侖奴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大唐高宗永徽年間,到了開元盛世的時候達到頂峰,那個年代,帝都長安已經發展成了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人們也都見怪不怪。當時還流傳的一句行話,叫做“昆侖奴,新羅婢”。新羅的婢女等同於後世的菲傭,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幹,而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貴族豪門都搶著要。

杜睿前世讀唐史之時,還曾因為唐朝時居然中原地區就湧進了那麼多的黑人感覺有些奇怪,同樣後世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在中國唐朝時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藝人就已經很多了。

前世杜睿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大明宮詞》裏就曾有一段情節表現了這個事實:太平公主與韋氏遊覽於街頭,旁邊叫賣的商販吸引了她們。最終,太平公主拉著韋氏來到一處賣麵具的攤位前。太平公主問:這是什麼麵具?黑如鍋底,鼻子這麼寬

攤主道:公子不知,這叫昆侖奴麵具,大海盜王世傑剛剛從海那邊販回來一批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卻性情溫良,踏實肯幹,一到長安就被貴族豪門瓜分殆盡。如今,上街能帶兩個昆侖奴保鏢,是世家少爺們最時興的玩意兒!姐何不趁過節也買兩個麵具,趕趕時髦?

唐朝人所稱呼的昆侖奴其實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類史書和筆記中,“昆侖”二字甚至作為形容詞,用來描述臉麵烏黑的中國人。

前世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曾出土了唐代黑人俑,特別是西安地區出土的唐代黑人俑,更是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隨後唐代黑人俑被不斷發現,為了查明唐代黑人來源問題,杜睿前世曾遍查了各種史料,並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幾個曆史博物館進行了仔細的辨認,分析過。

根據分析研究,證明在永徽,開元年間,湧入長安的昆侖奴,一種是作為年貢送往京城長安,一種是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還有一種是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華被遺留者。

唐代詩人張籍還差曾經寫過一首詩叫《昆侖兒》:昆侖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前世據一些專家研究的結果,曾指出唐代出現的“昆侖奴”,其實就是來自西貢上的亞洲馬來黑人。同樣根據印度曆史記載,西貢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主要就是向中國銷售奴隸,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而古人發音不準確,誤將“柴棍”讀為“昆侖”,這才有了“昆侖奴”的名稱。

從出土的黑人陶俑上來看,陶俑的服飾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帶,橫幅繞腰或穿著短褲。這與唐代高僧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記載的昆侖人形象“赤腳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語,指下身所穿的貼衣,這都是南海黑人極為明顯的特點,與古代非洲黑人服飾完全無關。

因此關於昆侖奴的出處,那些專家學者不約而同的都指向來自中南半島的吉蔑或占婆族,因為根據研究,婆羅洲幾內亞的南島嶼族,都有卷發黑身的特征,僅因為部落文化的差異,被一概稱為高山族或昆侖奴。

至於昆侖奴的稱呼從何時開始?與昆侖又有何關聯?一般考據都是從來自昆侖族或昆侖國下手,特征就是膚色黑卷發等,與中原漢族的黃膚直發截然不同,卻沒有更具體的證據和文獻,以證明古時卻有昆侖國或昆侖族存在。中國最早接受四夷朝貢的始自秦代,漢唐延續下來,又以唐朝征服少數民族最多,僅從文字記載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後就有外族奴隸了。又僅就外型稱昆侖奴,為何不稱黑奴?看唐嚴立本所繪職供圖,跟隨滿臉絡腮胡的亞利安人奴從,體型並不高大,赤身遮體的裝扮雖與昆侖奴接近,卻與昆侖兩字無關,唯一奇特之處,就是顱頂呈雙峰狀,這在一些佛教地獄圖畫和鬼卒塑像中的羅刹相似,是否附會之作也不可考,若強附為這就是昆侖奴的解釋,又不倫不類。一般繪畫難免有誇張強調的技巧,卻不能成昆侖奴的特征,果若與類似發音強加在昆侖兩字的解釋,繆誤如出一轍,都犯了相同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