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突然去世,給太宗的打擊還是很大的,他原本就是個念舊的人,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在得享江山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誅殺功臣,給自己的子孫後代鋪路,比較著名的就是漢高祖劉邦,以及日後的明太祖朱元璋了。//. //
但是太宗卻並非那等冷血之人,對待滿朝的功臣宿將,即便登基十餘載,太宗已然眷顧如初,君臣相得,堪為後世楷模。
魏征並不是最早加入秦王府的那一撥人,甚至在歸唐之後,隸屬隱太子李建成,多與太宗為難,就連李建成謀劃毒殺太宗,都是他給出的主意。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以後,魏征一心死節,為李建成盡忠,卻被太宗誠意感動,最終成為貞觀一朝的名臣。
太宗常謂魏征是自己的一麵鏡子,可以找出他的功過得失,對魏征也是甚為倚重,如今魏征病故,太宗如何能不傷心泣涕。
魏征出殯那一日,太宗詔令太子李承乾舉哀西華堂,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贈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加其食邑九百戶,賜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以一品官員的禮儀安葬,陪葬昭陵,並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一個臣子能在身後得到這樣的禮遇,也稱得上是空前了。但這些鳥羽裝飾旌旗類,卻被魏夫人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
承慶殿內。
太宗無精打采的端坐在錦榻之上,身前立著李承乾和杜睿兩人,算上今日,太宗已經輟朝三日了,整日裏唉聲歎氣,就連長孫皇後仙逝之後,甚得太宗倚重的韋貴妃也是無可奈何,隻好讓李承乾來勸,恰好杜睿正在東宮給李承乾授課,便跟著一起來了。
“父皇!”李承乾見禮畢,起身勸道,“魏大人如今已然仙去,還請父皇保重龍體,以國事為重!”
杜睿也勸道:“魏大人臨終之時,上《十思疏》,盡臣本分,若是如今得知聖上,居然因為他的過逝,如此傷懷,想來神主也不會安寧的!”
太宗微微抬頭看著杜睿,長歎一聲道:“玄成故去,朕如同折一臂膀,如何能不傷痛,況且玄成與朕君臣相伴多年,如今中道相別,豈能不讓人傷懷!你們也莫要勸了,朕自知道,玄成臨終所上《十思疏》是何用意,來人!傳膳吧!給太子和宋國公也上一份!”
太宗這幾日因為魏征過逝的事情,一直胃口不好,王德也是憂心忡忡,如今聽聞太宗要傳膳,也是喜不自勝,趕緊下去準備了。
太宗又道:“當年跟著朕一起打下的舊臣,如今漸漸凋零,放眼滿朝,也是物是人非,朕年歲大了,總是覺得傷感!你們也無須擔心!”
杜睿忙道:“聖上體恤老臣,臣甚為感佩!”
太宗笑著擺了擺手,道:“想想當年,秦王府中時,你父親與房玄齡一同輔佐朕,沒想到不假年,你父居然早夭,當時朕便覺得痛失肱骨之臣,如今玄成也走了,唉!也是意如此,人力豈能違抗!”
杜睿道:“聖上對臣父優容之極,臣感激不盡!”
太宗歎道:“隻是如今那般老臣大多都已然物故,朕每每午夜夢回,耳邊總是那些鐵馬金戈之聲相伴,恍若諸卿皆伴於左右,為我大唐擴土開彊!”
太宗著,很是懷舊,他是很念舊情的一個人,不然,後來他也不會後來命閻立本繪下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來追想緬懷過往的時日,大唐的功臣,也是有了太宗這樣的開明的君王,方大都得到了善終。
杜睿想著,不禁頭腦之中靈光一閃,冒出了個念頭來。太宗見杜睿不言語,忙問道:“承明!可是有何想法?”
杜睿忙躬身道:“正是,臣以為既然聖上如此感懷魏大人之逝,何不在這皇宮之中建一座淩煙閣,將我大唐功勳卓著者之畫像和生平盡列其上,日後,於國有大功者,皆能於此留下生平和功績,一來聖上可以時時憑吊,以慰思念之情,二來也可供我大唐之後人世世代代瞻仰,以之激勵後人不忘創國之艱,衛國之險!”
太宗聞言也是連連點頭,精神照比方才好了不少,凝神聚氣地繼續聽杜睿進言。
“臣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另建一座忠魂祠,專門祭祀那些為我大唐開彊浴血、披荊斬棘、奉獻生命的將士們,讓我大唐為國效死之豪傑英魂能有所歸處。也是向我大唐帝國的無數仁人智士宣告,死亡,於國有大功者,便可享後人永世憑吊。因為他們是為了我大唐帝國的尊嚴與生存而戰鬥至死的英魂,當活著的人寄托哀思時,我大唐帝國.軍人的精神,將永留心底!當因戰鬥犧牲的亡者在曆史與時間之中飄蕩時,忠勇,頑強,奮戰至死,決不屈服的他們,名字將被刻在忠魂祠上,英名將流傳千古。”
太宗聽著也是激動不已,連聲道:“好!好主意!讓英魂有所歸處,果然是好主意!下有你這樣隻一心為國而無一已之私的良才,乃朕之幸,大唐之福!”
杜睿連忙躬身道:“聖上謬讚了,臣萬不敢當聖上如此讚譽!若是當真一心無私之人,臣以為隻有魏大人堪當此名!”
太宗道:“你就莫要自謙了,乾兒!忠烈祠之事便交由你來操辦!”
李承乾聞言,不禁大喜過望,連忙應承道:“兒臣遵旨!”
太宗交給李承乾辦這件事,對李承乾也是大有好處,旨意是由太宗來頒布,可具體的操辦事宜,卻是由李承乾來主持,雖然功勞一些,但是卻一樣能得到那些將士們的感激與支持,對李承乾穩固儲位,絕對是件大的好事。
太宗接著又看向了杜睿,道:“承明!你書法下無雙,又專攻丹青之道,這繪圖題詞便交由你了!”
杜睿也不敢怠慢,道:“臣領旨,隻是這淩煙閣上何人登頂,還請聖上示下!”
太宗聞言,也是一陣沉吟,道:“此事,朕還需好好斟酌一番,淩煙閣一事,你們暫且不要透露出去,隨後朕便將名單交給你,你來按名作畫!”
杜睿也知道太宗的顧慮,繪圖淩煙閣這件事原本就是大的榮耀,後人就曾有詩讚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可見繪圖淩煙閣是何等的榮耀,但是對這份榮譽的分享,畢竟隻能是極少數的人,這個消息一旦傳揚出去,畢竟會引起眾多朝臣相爭,所以這種事,隻能由太宗一言而決。
在原本的曆史上,最終入選了淩煙閣的有功臣二十四人,每一個都是在大唐草創之時,立下了莫大功勞之人。
位居第一的便是趙公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身為長孫皇後之兄,自幼與太宗為友,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後投靠太宗帳下。參與太宗主導的曆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導作用。終身為太宗信任,評價為“我有下,多是此人之力”。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為高祖李淵堂侄,高祖在太原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祏,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太宗分庭抗禮。玄武門之變,太宗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避禍。已於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杜睿的爹老子,蔡國公杜如晦第三。身為太宗的主要幕僚,高祖攻克長安時投靠太宗,得房玄齡推薦而受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太宗主導的曆次戰役,及其後的玄武門之變。貞觀初年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深為太宗痛惜,死後極盡哀榮。
鄭國公魏征第四,魏征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大唐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大唐,隸太子李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太宗。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太宗信任,評價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征第一,業已病故。
梁國公房玄齡第五,同樣是太宗的主要幕僚,善於謀略。高祖起兵後派太宗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太宗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太宗主導的曆次戰役,及玄武門之變。太宗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太宗信任。
申國公高士廉第六,長孫皇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士廉對太宗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皇後許配給了太宗。後因得罪隋煬帝,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國公尉遲敬德第七,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太宗。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太宗堅持起用他。與王世充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太宗主導的曆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
衛國公李靖第八,李靖其人,堪稱是曆史上“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太宗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祏,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穀渾勢力,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
榮國公蕭禹第九,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句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高祖李淵起兵後,歸附大唐,善行政,終生為高祖重用。太宗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太宗,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太宗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