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結局(1 / 3)

君士但丁堡,拜占庭帝國的都城,皇宮中,利奧三世正心情暢快的與群臣商議大事。

利奧三世覺得自己這一次的選擇總算是做對了,阿拉伯帝國出於全麵劣勢,他果斷了背棄了此前的約定,向阿拉伯人發動了進攻。

最開始的時候,他的心裏也是戰戰兢兢的,畢竟此前他站錯了隊伍,也在擔心大唐帝國的報複,進軍的時候也是畏首畏尾,麾下的軍隊幾乎是在用腳量著步子前進,不過後來他也就放開了手腳,為了地中海沿岸的控製權,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打了很多年了,在阿拉伯帝國風雨飄搖之際,善於趁火打劫的拜占庭人絕不會錯過這機會。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利奧三世看到了收回聖城的希望。

聖城耶路撒冷。

那裏不僅僅是拜占庭人的聖城,更是下間所有基督徒的聖城,拜占庭帝國自查士丁尼二世開始,就與歐羅巴各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關係十分緊張,特別是利奧三世頒布了“廢除聖像法案”之後,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君士坦丁堡被阿拉伯人圍攻,居然沒有一個歐洲國家願意施以援手的原因。

如果利奧三世能夠收複聖城的話,那無疑將極大的緩解和歐洲各國緊張的關係,到時候,就算是大唐帝國要與拜占庭帝國為敵,有了歐洲各國的支持,拜占庭帝國也能輕鬆不少。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的一座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宗教的聖城。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別根據自己的宗教傳,都奉該城為聖地。自從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同樣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這裏是耶穌受難、埋葬、複活、升的地點。伊斯蘭教也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兩座清真寺這一聖事。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猶太人征服了該城,並向南擴建了城市,定都於此,他把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他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

大衛王的統治結束於前970年,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在《聖經??列王紀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記載,所羅門在即位後第四年開始,花費七年時間在城內建造了第一座聖殿。

所羅門聖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後確知的約櫃所在的地方,後來在猶太人曆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猶太人崇拜的焦點。這座聖殿采用來自推羅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禮拜地,並取代了其他地方的祭壇。到“第一聖殿期”末,這座聖殿成為全國唯一的宗教場所和朝聖的中心。

公元前7年,亞述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公元前59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在西底家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占領,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牆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

公元前58年,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滅亡巴比倫,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公元前516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

接著,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牆,使城市又恢複了繁榮。此後600年間,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

在羅馬統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進行統治。大希律王在位時擴建了聖殿。公元6年,猶太地直接歸屬羅馬統治。

公元70年,一次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羅馬軍隊拆毀了聖殿。猶太人再次起義,最後在1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派兵包圍並奪取了該市,作為懲罰措施,他下令在希伯來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倫和羅馬軍兵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將耶路撒冷徹底鏟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

此後的5個世紀中,該市一直在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製該市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基督教中心,建造了聖墓教堂。

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牆前哭泣。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統治下,這座城市在基督教勢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當時在宗教方麵相對寬容,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當來自半島的遊牧民族崛起之後,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征服目標就是耶路撒冷。雖然《古蘭經》中從未提到過耶路撒冷,但伊斯蘭傳統認為,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接受《古蘭經》的。

已經走向衰落的拜占庭帝國,沒能擋住阿拉伯的鐵騎彎刀,這座聖城最終淪於阿拉伯人的手中。

在曆史上,關於耶路撒冷的爭奪,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座城市,也成為東西方碰撞的焦點。

曆史上的公元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占,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十字軍在這裏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準入城。

但是在公元1187年,埃及穆斯林君主薩拉丁又重新占領了耶路撒冷。1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毀,1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得到耶路撒冷。1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14年,基督徒再次占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144年,被蒙古亡國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占領耶路撒冷,教皇英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1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60年,埃及奴隸騎兵奪取該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148年,一個來此訪問的多明我會教士耶路撒冷是一個“幾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此的城市,它是所有罪惡的集合”。作為罪惡他列舉了撒拉遜人、希臘人、敘利亞人、東正教徒、景教徒、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瑪洛尼教徒、貝督因人、刺客、回教徒和“最可憎的”猶太人。隻有羅馬主教徒“在他們心中盼望基督王子的到來,來將所有的國家納入羅馬教會的統治下。”

1517年,奧斯曼帝國占領耶路撒冷,他們控製該市,直到0世紀。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奧斯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

到19世紀初,耶路撒冷隻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

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絕對,但後來它是英國管理時期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了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衝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穆斯林家庭保管。

由於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地位問題直到杜睿穿越大唐的時候仍然懸而未決。

公元前前10世紀,大衛王在耶路撒冷建都,所羅門在該城建造聖殿。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隻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此後,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民族的精神中心,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民族身份的象征,猶太人無論流散到何處,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禮拜時總是麵向耶路撒冷。在舊約聖經中,耶路撒冷被提到過700多次。長期以來,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的向心作用,和猶太人對這座城市的迷戀程度是如此之強,以至於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跡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複活,40後升入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後於公元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自從7世紀起到1917年,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主宰耶路撒冷長達1000多年。作為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點,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歲時,在一個夜晚被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在接受“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

耶路撒冷被數以億計的遜尼派穆斯林認為是第三聖地。耶路撒冷最顯著的建築物,就是聖殿山上的兩座清真寺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穆斯林國家很久就已經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一個具有特別的宗教和曆史意義的城市,絕不願意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