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生意起步(1 / 2)

開春以後,有幾百亂民的加入,宋家的勞力充足了不少,宋傑改良了紡車後,絲麻的產量提高了數倍,但由於“韓馬燈”已經去世,去尋的人隻帶回來一個看起有些癡傻的少年,宋傑想借助“韓馬燈”的技術改進織布機和製造縫紉機的想法便破滅了。

於是隻能把所有的宋家婦人集中起來織布,男人都去做肥皂,現在若不抓緊時間,過不了多久便要收麥子,然後是春耕,到時候就沒那麼多人手可用。

現在的宋傑變成了一個徹底的地主階級和手工作坊主,也算是重新做回自己。

對於織布宋傑在了解了宋代的情況後,大呼上當,自己開什麼布匹服裝作坊,這時候的布料一點都不比後世少,綾、羅、綢、緞、絲、帛、錦、絹等各種稱呼都能讓宋傑頭暈半天。

而區別這些麵料的隻有兩種,一是材料,二是織法。

材料絕大部分使用蠶絲,棉花和麻布,織法有三種,平紋組織、斜紋組織和緞紋組織。

所以織布機也分成了三大類,平紋織布機最簡單,經紗和緯紗平行相間交叉,絹、紗、縐、綺、緙絲都是這種方式織出來的,區別在於間隔的經緯紗的條數不同,斜紋的指的是有經緯交點連成斜線的織法,經緯交織點少,運用浮長線來控製斜紋的密度,綾就是典型的斜紋織法,後世的牛仔布也是,緞紋是宋代特有的織法,綢緞之稱也起於此,此外還有羅織法,這個就更複雜了,光是梭都分為五,七,十三等種類。

李家村來的顏氏就是一把好手,她不光會各種織法,演戲也行,那日義正言辭的最先簽擔保的就是她。

顏氏的兒子就是李石頭,大名李康,是顏神城和宋家莊的功臣,這小子膽大心細,腦子靈活,都是遺傳了他媽。

看了顏氏的表演後,宋傑不由得豎起大拇指,這可是實力派演員,見識了顏氏織出來的布匹後,宋傑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顏嬸,為何你這織布機和他們的不同。”宋傑發現顏氏的織布機和其他人用的不同,特別是有不同的梭子,頓時覺得有些奇怪,便問道。

按說他們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怎麼可能帶著織布機,定然是來了宋家後才有的。

“小官人,我娘家是南方人,家中世代靠織錦為生,我見家裏隻有這種獨梭機,便請喜哥兒幫我在改了改綜框,又做了幾種梭子,不同的梭子可用來織不同的布匹。”顏氏十分客氣的解釋道。

宋傑仔細觀察了一下改進的織布機,構造複雜,自己完全看不懂,便對顏氏問道:“顏嬸,若是隻織普通的絹布,這織布機每日可紡織多少布匹出來?”

“每日五匹布都沒問題的。”顏氏笑道。

“您能演示一下嗎?”宋傑又問道。

顏氏依言演示,宋傑發現用這台織布機織布,如果不提花,隻有四個步驟,把經線吊在兩個綜框上,踏板交替上下兩個綜框,使經線交錯,梭子帶著緯線過去,然後壓緯。

宋傑發現其中三個步驟,提經線,踏板,壓緯線可以用一套齒輪組件來帶動,唯一要解決的就是梭子的問題。

前世宋傑見過飛梭織布機,但沒有詳細了解過,織布在那時不存在山寨這個說法。

沒多久譚木匠和徒弟孫喜過來,看到宋傑又在研究織布機,譚木匠說道:“小傑,你小子一天天真的是不務正業,是要把百工都做個遍才罷休是吧,就是祖師爺他也沒這麼幹過啊。”

見譚木匠來了,宋傑忙招呼道:“譚叔,你看這裏可以裝一套齒輪,用水力驅動,便可省去人力,如今無法解決的就是如何讓梭子動起來。”

宋傑沒有理會譚木匠的抱怨,而是直接與他討論起改進織布機的事情。

譚木匠想了想說道:“裝兩把弓箭不就行了,梭子做成箭一樣,反正就是射來射去的道理。”

對呀,聽到譚木匠的說法,宋傑恍然大悟,自己怎麼把彈簧這個東西忘了,一麵用水力帶動的齒輪杆推動過去,一麵裝上彈簧把梭子拉回來,就完成一次緯線穿梭。

“哈哈哈……我明白了,譚叔,還是您高見,我知道如何改進織布機了。”宋傑高興得大笑起來。

接著便去找鐵匠準備打製彈簧,走時還不忘拉著譚木匠和孫喜一起,邊走邊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