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大壩竣工和線膛槍(1 / 2)

淄州漢軍都軍司指揮使葛輝,被徒單貞嚴命防守淄川城。

近些時日葛輝每日都戰戰兢兢的,自從知道宋家軍便是上次他在安民寨遇到的那支軍隊後,便對守住淄川城喪失了信心,這次跟隨徒單貞圍攻顏神城更是讓他見識了宋家軍的凶猛,大雨中這些人悍不畏死,雨停後宋家軍犀利的火器,都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葛輝算是一名擅於帶兵的將領,出身山東廣陵鎮大族葛家,自從梁尚君逃到顏神城後,他便一直打聽宋傑的各種事情,得知水晶琉璃、蒸酒、胰子、顏神布都是出自宋家,對宋傑是越來越感興趣,廣陵鎮葛家在故宋之時便是經商大戶,又有大片良田,葛輝能坐上這個位置與葛家雄厚的財力分不開。

本來葛輝以為宋傑會立馬派兵攻占淄川城,並日夜安排人加緊防守,結果一等半月,也不見宋家軍的影子。

又過了幾日,城外來了一名自稱來自顏神城的使者,說有書信交給守將葛輝,猶豫半晌葛輝讓人放下吊籃把此人接到城中。

來人近三十歲,身板結實,看到葛輝見禮後,自稱姓朱名來,是顏神城宋家軍右軍都指揮,是來給葛輝送宋傑和梁尚君的親筆信的。

宋傑在信中寫到,本著都是北地漢人,皆為共祖同源,不忍兵戎相見,顏神城無意攻打淄川城,願與淄州各地和平相處,甚至還可以做生意,互通貨物,請葛輝不用對顏神城軍民有戒心。

梁尚君則是寫的一封勸降信,他鼓動葛輝來投顏神城廣平郡公麾下,共賞驅除女真人大計,並說宋傑乃仁主,有容天下之量,經天緯地之才,宋家軍作戰勇猛,火器犀利銳不可當,不日便可攻克山東全境,讓葛輝早日投奔明主雲雲。

葛輝不動聲色的看完二人的來信,然後取出火折子燒掉,對朱來說道:“回去告訴你們主子,葛某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絕不可能與逆賊同流合汙,既然你家主子來信說不會攻打淄川城,還請他要遵守諾言,至於互通商貿還是免了,我不想背上通敵之嫌,你回去吧。”

葛輝說完便端茶送客,朱來對他拱手行禮,便離去。

宋傑和梁尚君當然沒有指望憑一封信就能讓葛輝來投奔,畢竟顏神城才三萬三千軍民,與四千多萬的金人朝廷相比,什麼也不是,雖然打了兩場勝仗,不過卻沒有讓人信服的力量。

朱來回到顏神城後,便把葛輝的反應和回話帶給宋傑和梁尚君,葛輝的反應在意料之中。

宋傑之所以如此做,是為了給繼續修建水壩贏得時間,畢竟水壩已經修完八成,建成後顏神鎮的近半農田便可得到良好灌溉,更為重要的是,宋傑會在水壩兩側各建一座小型軍寨,軍寨中會修建數座工坊,這些工坊會借助水壩帶來的水動力,用來製造線膛槍管、彈簧和燧發槍的其他零件。

經過上次大戰後,宋傑迫切的想要改進火槍,一是火槍的防水性,二是射程。

解決的辦法就是線膛前裝燧發槍,燧發槍有藥池蓋,並用彈簧作為牽引力,宋傑的設計基本上按照後世的設計思路進行的仿製,燧發槍比火繩槍的防水能力又略微強一點,至少不用拿著個火折子隨時準備點火,夜晚的隱蔽性也更好。

對於打製鑽出膛線的刀片,宋傑、譚木匠、孫喜和宋家強行留在顏神城的幾名有經驗的鐵匠琢磨了許久,先是用木頭做實驗,再用熟鐵和生鐵實驗,現在沒有冶煉高碳鋼和鎢鋼的概念和技術,鋼鐵的強度完全靠工匠的捶打和經驗去判斷,當然與產地也有關係。

水壩修建好後,錘打鋼鐵可以用水力來完成,在這之前宋傑隻需要把原理弄清楚,畢竟拉膛線這活兒,他也是第一次幹。

最後宋傑發現固定住槍管,用鑽頭安裝雙麵切刀,推動固定槍管的機床拉出來的等距膛線加工起來最高效,每次可以拉出兩條膛線。

而一支較好的槍管拉削同樣的陰膛線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高壩水力的用處很廣,除了用來鍛造鋼材和各種零件,也能夠更快的鑽出槍管。

在沒有蒸汽機和電機的時代,這種修建高壩,形成人工瀑布的水力無疑是最好的動力,也是宋傑修建大壩的初衷之一。

為了給大壩修建贏得時間,宋傑發動了顏神城中的大部分人,分作兩班,白天勞作之人主要是修建大壩的壩體和工坊,以及疏通原來的河道,晚上勞作之人主要是冶鐵和燒製水泥,大壩所用鐵料大大超出了當初的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