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仿陌刀陣(1 / 2)

曹丕或許還鬱悶,認為自己輸得冤枉,其實他不知道,為了這一仗。為了挫一挫曹軍銳氣,文聘可是按照劉琮的要求訓練快一年了。原本是防止劉琮攻取益州時,曹操南下的。隻是曹操一直沒有對荊州用兵,於是劉琮便在這次偷襲許昌時用上了。

這樣的戰陣可不是劉琮心血來潮。文聘是沙場老將,自然知道這個戰陣的厲害之處。首先一排大盾既很好的掩護了後麵的同伴不被騎兵傷害。又能麻痹敵軍,讓敵人很難看清楚戰陣內的布置。

而利用兩頭十分鋒利的鐵棒和木棒對付騎兵也是有出處的。

劉琮是從唐朝人大規模使用陌刀對付少數民族的經驗上得到的靈感。

陌刀為一種兩刃的長刀,較重,大約50斤(舉陌刀重五十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見於新唐書張興傳)。由於陌刀出現於隋朝,隋朝的1斤隻相當於現代的0克[1],隋朝的50斤相當於現代的斤左右,但這仍是算相當沉重的實戰兵器了。唐代軍中大量配備。

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一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出現了冷兵器曆史上對後世影響空前絕後的武器——唐刀。

唐刀中的陌刀是做為軍隊重要的戰爭物資裝備的,並且在唐中期作為軍用器物,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其前身是漢代少府所製斬馬劍,其功用雖漢斬馬劍賜南匈奴也含有助其“厲武節、務戰攻”的軍事目的,但由於這種劍的鑄造工藝複雜,須兩側鍛成利刃、中間厚背,工藝較為複雜,故整個漢代基本隻停留在宮廷服務於統治階級的階段而未曾用於軍事目的。

《漢書》卷六七《朱雲傳》:“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師古曰:尚方,少府屬官,作供禦器物,故有斬馬劍,言劍利可以斬馬也。陌刀雙刃,柄長四尺。及唐之後,史籍鮮見陌刀之蹤跡。

唐陌刀開始流行於高宗調露前後至開元十年之間。開始時使用陌刀是為了對抗突厥騎兵,後來在諸軍流行則是對付以騎兵稱雄的唐之“四夷”。盛唐時完善的節度使製度使得軍隊的裝備,訓練走向向正規化,陌刀也因此成為唐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成為常規裝備,節度使製度的設立使得諸鎮招兵買馬,建立了中大的騎兵,騎兵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又使得克製騎兵的兵器-陌刀一直流行到晚唐。

陌刀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種,感性多於理性、對戰鬥不重視的儒士們所記載的曆史,陌刀隻有兩種用法,劈和揮舞。但是理性分析不然。先劈,根據史書所述,陌刀如牆而進,然後一起劈殺。因為對於士兵們來,將武器的鋒銳挺在身前,能夠有效鼓舞自己的士氣……

好吧,是給自己壯膽!那麼,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攻擊手段是什麼呢?將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彎曲,流出前刺的餘力。明晃晃的陌刀如牆而進,一方麵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戰士們的士氣,一方麵還可以非常嚴重的威懾敵人。寬大、鋒利的陌刀給敵人帶來的威懾遠遠不是窄的槍頭、矛頭能比擬的。

接近敵人後,用力刺殺,必要時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長8-9尺,前端尖銳,因此,刺應該是陌刀的一種常用攻擊手段,否則無法解釋為何打造那麼鋒利的尖端。陌刀是長柄靠腰戰刀號稱如牆推進。

根據唐《衛公兵法》所記錄了唐軍的主要作戰方法:其中諸軍按其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種。每當戰鬥展開時候,敵人在一百五十步時候,弩兵開始射擊;敵人在六十步時候,弓箭手開始射箭;敵人攻入二十步時候,弓弩手發箭後執刀棒(即陌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

己方重裝步兵與敵方步騎兵短兵相接後,奇兵、馬軍、跳蕩軍皆不準輕舉妄動,如果前方步兵的戰況不順利,跳蕩、奇兵、馬軍方可迎前敵出擊,重步兵則後退整頓後準備再援,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所有的步軍(唐朝軍製中的陸軍中除去裝備陌刀的重步兵之外還包括防禦弓矢等遠程武器的盾牌手和手持短兵器的輕步兵)必須配合馬軍同時作戰。

敵軍退卻,馬軍不得輕易追擊,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後,才能相繼掩殺。唐軍步馬結合,攻守有職,步兵為正麵先鋒是最主要的正麵攻擊力量,騎兵為側輔,通常用於迂回包抄敵軍或者迅速衝擊立足未穩的敵軍陣腳之用,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後的突擊與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