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上午,朕見過你的義父了。”
李牧不動聲色道:“想必義父是來謝恩的吧……昨日陛下晉義父為英國公,臣剛好在場。”
李世民搖了搖頭,道:“他不是來謝恩的,謝恩是個幌子,他是來試探朕的。”
試探?還是臣子試探皇帝?這可不是一個好詞兒!
李牧趕緊道:“陛下切不可誤會啊,義父的忠心可鑒日月,絕對不會是那種試探君父的人……”
“你先不要著急。”李世民打斷了李牧的話,道:“你先聽朕把話完……”
李世民停頓了一下,道:“你的義父李績,朕一直是信得過的。否則朕也不會在即位之初,四邊不穩之時,命他戍守並州,防備突厥。但是你義父這個人,生性過於謹慎了。他今日來見朕,除了謝恩,便是想回到並州去,求朕應允。”
李牧愣了一下,轉念想想,便反應過來了。
李思文是李績的兒子,如今他做錯了事情,還引出十幾年前李績曾幫助李建成的過往。雖然李世民沒有過度懲罰,甚至還加封了李績。但是,李績心裏還是不放心。他來請求李世民把他派駐到並州,便是一個試探之舉。並州為‘漢九州’之一,乃是守衛中原的軍事要地。再往北、或者往西,都是原屬突厥的地盤。突厥雖滅,但還是有很多遊牧部落,不可視。
這麼重要的地方,皇帝一定會用自己最信任之人戍守。而且,戍邊的大將,必掌軍權。若皇帝對一個人心存猜忌,他敢用麼?不怕造反?
李績便是用這個方法,來試探他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若李世民應允了他,明皇恩依舊,他便可以安心。但若李世民不允,哪怕他沒有猜忌之心,按照李績的性格,怕也會惶惶不可終日。
李世民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才李績是在試探他。
李世民觀察李牧的神色,便猜到李牧已經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開口歎道:“李牧,朕心中很是難過。朕想不明白,為何下人都如此猜疑朕的一言一行呢?李思文做錯了事情,朕責罰於他。朕做錯了嗎?朕還擔心李績會多想,加封於他,沒想到還是不能讓他安心,反過來還要試探朕的心思……朕便真的像一個城府深沉之人麼?”
這問題怎麼答?
李牧不禁心中叫苦,這就是一個必錯題。你是,李世民會不滿,你不是,好像又把他當成了傻子。
李牧才不會回答這麼蠢的提問,道:“陛下,臣以為這與城府無關。陛下身為子,乃是皇帝。皇帝的一言一行,都牽動下。義父心中有所懼怕,乃是人之常情。臣昨日不也是失態麼?臣想,換作任何人,恐怕也會擔憂吧?”
李世民笑了笑,沒有吃這一套恭維,而是問道:“朕沒有馬上給他答複,如今朕來問你,你覺得朕應該讓你的義父去並州麼?”
“唔……”李牧沉吟了起來。
李牧之前在工部的時候,曾在虞部看過山川地理圖。這並州之地,乃是很大一片區域。上古時代,下分為“九州”,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武王滅殷商之後,將徐州合並入青州,將梁州合並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並州和幽州。自此九州沒有梁、徐,而有幽、並。
這並州之地,在漢代時,領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李唐的龍興之地晉陽,和產煤的朔州,太原等地,全部都在並州。
李績出任並州,按照目前的大唐版圖來,至少管理著大唐‘七分之一’的地域,也不算委屈了他。但以朝堂而論,那就是大大的不利了。以後假如三省六部出缺,肯定不會優先考慮封疆之臣,李績想要進入中樞,這算是一個阻礙。
但李績的想法,李牧也能猜到幾分。李世民若讓他去了並州,一來明對他還是信任的,他也不用再擔心當年的事情。其二,定襄收歸之後,又複立成了折衝府,正好也在並州的管轄之內,他出任並州,便成了李思文的上司,也能多少照應一下。
而對李牧來,除了這兩條之外,若李績在並州,他的采礦大業可就有了內應了。李牧一直擔心在地方上沒有影響力,與太原王氏等談判時沒有依仗,但若李績在並州,可就大大不一樣了。
李牧想了半,終於開口,道:“陛下,若您問臣的意見,臣的意見是,陛下當準許義父去並州。”
李世民不露聲色,繼續問道:“理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