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錢從哪來(頑主小王打賞加更)(1 / 2)

李世民不讓李牧寫認錯的折子,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大理寺畢竟是法度森嚴的地方,再讓李牧這樣胡鬧下去,以後大理寺還如何審理案件。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錢上,這可是實打實的上百萬貫的錢財啊。這才幾?若是沒這回事,便是讓李牧在大理寺蹲半個月,李世民也舍得,但是如今,為了更好的賺錢,自然得讓李牧出去。

利益,才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最終指標。李世民缺錢啊,他缺錢缺得眼睛都要綠了。今年打了一場大仗,雖然得勝而還。但隨之而來的開銷,著實大大地增加。別看從頡利手裏搶了二十幾萬貫,這點錢,賞賜士卒都捉襟見肘。而且不要忘了,除了搶錢,還有人呢?

俘獲的奴隸,得吃糧食吧?邊境的流民,得招撫,安置吧?要知道,餓急眼的人,可是什麼都做得出來。逼到了份上,幾個突厥部落聯合一起,就是一股騎兵,大事做不來,騷擾邊境城,還是做得到的,不全都是麻煩麼?

這個時候,錢、糧,就是命根子。糧有,在門閥世家手裏,要糧,得給錢。李世民沒錢,隻能幹瞪眼。因此,隻要能給他搞到錢,那就是好人,些許的毛病,都會變得順眼起來。

這不,愛卿都叫上了?

李牧早就摸透了李世民的脾氣,因此才決定堅持,再支棱支棱。果然事情按照他預想的方向走了,麵子總算是保住了。

李牧知道,不給李世民解釋清楚,他是不可能放過自己的。他整理了一下思緒,從頭開始講起。

“陛下,臣先這個事情,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今的。”李牧清了下嗓子,道:“三個公司,臣最開始的預想,隻有一個。就是大唐建業,所謂‘建業’,建築之建也。因為最近很多長安的勳貴,都在找工部的工匠搭盤炕,建火牆。臣琢磨著也不能白幹活,就琢磨成立這個大唐建業公司。所謂‘公司’者,司,經營也,公司的意思就是集合公眾的力量一起經營。這也不能算是臣的發明,工部有工部司、虞部司,臣受此啟發想到的。”

李牧繼續道:“對於‘鹽和礦’,臣本來沒打算成立公司。但是前見過趙國公世子長孫衝,和王侍中的弟弟王普之後,臣發現這件事沒有那麼容易解決。因為按照趙國公和王侍中的意思,他們兩家,想要占有這好處的大半。但是陛下您想,清河崔氏,趙郡李氏,申國公,獨孤家等等,哪一家是好惹的?哪一家的消息不靈通?在臣見過他們的第二,便有很多人來找到臣,堅決反對他們兩家占大頭這種分法,覺得非常不公平!”

李世民一點也不意外長孫無忌和王珪提出這種要求,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他們是各自勢力的領頭人,官職也是最高,影響力也最大,自然覺得自己應該占大頭。而其他人反對,李世民也不意外。因為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利益,都是大家共同承擔的。憑什麼你承擔的損失也不比其他人多,有利益的時候卻要占個大頭?顯然有不公平之處。

李世民想象了一下,若是自己遇到了這件事,該怎麼處理。左思右想也是頭疼,因為哪家都不是好惹的,處在他的位置上,得罪誰,似乎都不合適。但最後若是逼著他選擇,他應該還是會傾向於偏幫長孫無忌和王珪,畢竟這倆人的作用,要超過其他人很多。

但是現在的結果,顯然李牧沒有這樣做。李世民看向李牧,問道:“繼續,你是如何做的?”

李牧拍了下胸脯,道:“陛下,您是了解臣的。我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做人做事,首要在意的便是公平。既然大家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那臣隻好秉公處理了。錢!是不會撒謊的!於是臣就根據以往做生意,出多少錢,占多少份子的經驗,想出了一套非常公平的分配方法,再結合大唐建業的公司模式,推出了這一套最佳解決方案。臣將之命名為,股份製公司。”

“這個股的意思,取自於搓麻繩。”李牧早就想好了這套辭,給李世民解釋道:“陛下可見過編麻繩麼?一根麻繩,是由最細的麻,搓成細繩,然後再用細繩搓成粗繩,細繩能承擔的重量,但是搓成一根粗繩,承擔的重量就大了。每一根細繩,就稱之為一股。‘份’,就是份子。股份,就是每一個出資人所占的份子。每一個出資人,就是這份子的東家,稱之為股東。臣把公司分成一百股,每一股一萬貫,按照出錢的多少,決定話語權的多少,簡單來就是,誰錢多,誰分紅就多,得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