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不難畫,李牧隨時隨地都能畫出來。而且他不止能畫普通的地域輪廓圖,還能畫出來主要的山脈河流圖,等高線圖等等。因為初中那會兒,他對地理非常感興趣。
畫圖不是難事,難點在於怎麼把概念準確、不突兀地表達出來。怎麼解釋,這麼精準的地圖,是如何繪製出來的。
自打有了繪製地圖這個念頭之後,李牧就開始收集信息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讓唐人接受他畫出來的地圖,首先他得知道,唐人是如何畫出地圖的。
通過虞部郎中呂文奉,李牧對古人的地圖繪製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古人繪製地圖,與李牧前世有非常大的區別。李牧前世的時候,科技已經十分發達,繪製地圖非常簡單,隻需要一個高分衛星,即可非常精確地做到。諸如‘北鬥’,‘GPS’之類的由數十顆衛星組成的係統,甚至能夠精確定位一米之內的物體,更不要地貌特征了。
但古人,沒有衛星,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
首先,要選定一個坐標係。什麼樣的坐標係合適,在人的視野中,莫過於山川河流了。於是,有了“山海經”,以山川為坐標,以河流為脈絡。由山而始,由海而終,故名《山海經》,《山海經》作為一部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上麵就記載了大量的山川河流以及距離,兩座山相隔多少裏,都有大致記載。雖然很多人覺得《山海經》摻雜著神話傳不可信,但其中關於地理方麵的敘述,礙於當時的人能夠達到的視野,還是有一些可信的。
但是,《山海經》這樣的地理書籍,畢竟是非常籠統,完全談不上精確,實用性不高。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對地圖的要求也愈發的精確了。這個時候,便誕生了新的繪製方法。
從“坐標係”轉變到精確測量,如何精確測量呢?靠雙腿自然不行,一來是地域何止千裏,走路根本走不起。再者,每個人的“步”都是不一樣的長度,還是達不到精確。因此,自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之後,規定出了‘裏’的概念。此時便誕生了一個新的測量方法,用馬車來測。
地圖在古代又叫做“地輿圖”,這個“輿”便指的是車。這套設備叫“記裏鼓車”。記裏鼓車的出現在秦朝,到漢時已經相當完善,它的運行方式非常巧妙,以至於到了唐朝,仍然是繪製地圖的主要方法。
準備好一輛馬車,在車上放置一麵鼓,一麵鑼,分上下兩層,有兩個木頭人,車上裝有指南針,車子每行駛一裏路,木頭人就會打一下鼓,每走十裏路,就會敲一下鑼。
繪製地圖和測距,隻需要拉著“記裏鼓車”全國各地跑就行了,記錄河道,地域邊沿,隻需要在記錄拐彎的裏數就可以繪製出疆域的外圍輪廓了。
利用記裏鼓車得到的數據,還不是結束。重要的是要畫出圖來,記錄數據誰都能做,但是繪製成圖這個步驟,一般人就做不到了。因為這裏麵涉及到了一個對古人來,相對比較深的知識,比例尺,古人稱之為“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首先是把圖紙上畫滿相等麵積的方格,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比如一尺等於多少裏。這樣畫出來的圖,在一個限定的範圍裏,已經是非常精確的了。但它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古人不知地球是個球,因此沒有經緯的概念。在一個的區域,比如一個城池,甚至春秋戰國時候的一個國的範圍,地圖能夠做到相對精確。但放眼整個疆域,靠中間的地方,尚能保證一定精度,越靠兩頭,由於地球是個球,曲度的關係,就越偏離。
李泰繪製的地圖,就是這個問題。他繪製的是一幅“前無古人”的大唐疆域圖,包含了大唐目前所有的疆域。而在他的這張地圖之前,是沒有這麼大範圍的地圖的。地方上主要使用的地圖,是‘府道縣’範圍的區域地圖。也就是用計裏畫方和記裏鼓車畫出來的相對準確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