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挖了誰的墓啊!
李牧把東西拿出來,看得是膽戰心驚。這些財寶,金銀玉器暫且不論,這些字畫是哪兒來的?按李思文所,這都是在定襄新城所在的位置挖掘出來的,定襄新城就在定襄舊城的旁邊,那個位置相對中原,已經是很西北的地方了,這裏如何能埋著這麼多來自於中原的字畫呢?
李牧細細琢磨,想到了一種可能性。
從唐朝往前頭數,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自東漢滅亡之後,中原開始進入戰亂。後三國歸晉,先有西晉,但是西晉沒有堅持多久,由於內附的部族與漢人之間的矛盾摩擦不斷,終於爆發了戰爭,西晉滅亡。西晉皇族司馬睿南渡,在江南建立了東晉,王羲之就生活在這個年代。
而此時的長江以北,則誕生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十六國後被“前秦”統一,前秦揮軍南下,與東晉決戰於長江,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東晉雖取得勝利,卻也是慘勝,為日後國滅埋下隱患。而前秦則因此解體,由北魏取而代之、後又有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朝代,南朝則是“宋齊梁陳”,直到隋代北周,一統南北。
而在隋代北周的這個時期,也是突厥汗國最強盛的時期。囊括了“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裏,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裏”的廣大區域,其領土麵積,已經超越了隋朝。隋文帝楊堅是一個有遠見的君主,他意識到突厥汗國再繼續壯大下去,早晚有一日會揮軍南下,屆時隋朝不一定是突厥鐵騎的對手。
開皇二年,突厥沙略可汗命阿波可汗南侵,但被隋軍擊敗。隋文帝借機使出各種分化的手段,終於使得突厥汗國分裂,成為東西突厥。而西突厥的首領,是為達頭可汗。
達頭可汗又與東突厥都藍可汗聯盟,反對與隋朝結盟的染幹可汗。染幹可汗兵敗逃亡隋朝,被隋朝立為啟民可汗,達頭又自稱步迦可汗,進軍東突厥,妄圖成為突厥共主。啟民可汗得到隋朝的支持,反攻達頭可汗,雙方激戰正酣,啟民可汗派遣使者到達頭可汗麾下的原東突厥部族遊,服他們臨戰倒戈。達頭可汗控製不住,兵敗如山倒,隨後逃亡吐穀渾方向,死在路上。
相傳,達頭可汗四方征戰,攢下了不菲的財寶。但他的財寶隨著他的去世,成為了一個謎團,無人知曉在何處。而定襄所在的位置,正是從中原逃亡吐穀渾的必經之路。再聯想到李思文挖掘墓穴的位置,難不成達頭可汗沒走到吐穀渾,死在了半路,也就是現在定襄的位置,他的財寶也都隨著他陪葬了,就是眼前的這些?
若是真的,達頭可汗也是夠倒黴了。
真真假假,李牧也分不清。他也沒想搞清楚,因為就算搞清楚了,也沒啥用處,如今墓都已經挖了,若得罪人,那也得罪得死死的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想那麼多也沒用了。
簡單清點了一下,金銀玉器十七箱,書畫卷軸六箱。數量上,沒有頡利的財寶多,但是價值上,卻要高過頡利的財寶。不算字畫,也有三十萬貫上下。
這是因為這些箱子裏,大多是金銀這些貴金屬。而頡利的財寶中,有不少的銅錢。銅錢堆兒大,但是不值錢,金銀則相反。這也從側麵印證了李牧的猜想,試想一下,達頭可汗是戰敗而逃,自然是撿著值錢的帶,難道要弄幾十輛車把銅錢都帶上麼?
“大哥,你幫我收購一批糧食,我得帶回去給流民吃。剩下的都給你了,我知道你用錢,要不是我運氣好,我還幫不上你呢,你千萬別跟我客氣,拿去用吧!”
聽到這話,李牧一點也不意外,獨孤九倒是挺意外,不由多看了李思文幾眼。他是獨孤閥的繼承人,雖然對錢財的事情不甚關心,但是眼界還是有的。他當然知道這些東西大概值多少錢,完全沒想到李思文竟然這麼大方。糧食的價格,如今已經被李牧打下去了,他雖然不知道定襄有多少人要吃飯,但滿打滿算,十萬貫收糧也是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