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佛與道(1 / 3)

正文

“臣特意研究過幾。”

李世民一臉狐疑,佛也好,道也罷,哪個不是他人窮盡一生也參悟不透的,研究過幾你也好意思不過李世民也沒打斷李牧,對他的自負和莫名其妙的自信,李世民已經習慣了,也不理他,道“快吧。“

“那臣便地發表一些淺見。”李牧清了下嗓子,道“想要知道為何會有這種差異,要先明白,佛教想要倡導的是什麼樣的思想。臣的結論,佛教講究探尋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他們的教徒修習的目的,是為了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生命的解脫,到達一種明悟的境界。”

“因此,經常有人經曆苦難之後,看破紅塵而剃度出家。看似大徹大悟的背後,實則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行為。這種逃避,貫穿於佛教各種經義典籍之中,隻不過加以美化罷了。譬如,修來生福報這種事情,就是非常典型的。誰見過來世誰知道來世是什麼樣兒這些話的和尚,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們改變不了此生,便向此生妥協,修來世不過是托詞罷了。”

“同時,佛教講究因果輪回,佛教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法,也因此,他們認為引發戰亂之人,必有一會自食其果,因而無需他們的幫助。如剛才所,這也是一種逃避,他們沒有能力拯救亂世,甚至不想去努力一試。這種消極的態度,臣非常的不喜歡。臣以為,哪怕是再的可能性,隻要是正向的努力,就可以一試。奇跡總是存在的,不去嚐試,永遠不會知道能不能成功。”

“而倘若在盛世之際,由於許多帝王他們需要佛教的思想來教化百姓,那麼和尚下山便成了常態。當佛教成為了帝王統治的工具,得到了朝廷的一定支持,寺廟自然也就多了,和尚也就多了。需要他們出現的場合多了,也無需逃避什麼了。自然也就下山了。”

李世民點點頭,道“那道教又如何”

“道教的思想與佛教截然不同。道家追求的是“道”,而所謂“道”,在臣的理解,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得道成仙、斷人生死、濟世救人等等,每一種能力,都不是凡人所能達到。因此,若想要得到這種能力,必得潛心鑽研才行。”

“道教之人主要信奉太上老君,此人乃是上煉仙丹的神仙,可以煉製各類仙丹。傳之中,仙丹得服一顆,便可延壽百年。昔有彭祖壽八百,便是因為吃了八顆仙丹之故。”李牧順口瞎掰,餘光卻一直瞄著李世民的表情,見他聽到一顆仙丹延壽百年的時候,目光中露出的渴望,嘴角微翹,繼續道“盛世之中,國泰民安,國富民強,百姓的生活無憂,追求長生之人自然就多。而長生之法,卻無有記載和定論,隻能是自己去研究。”

“不管是為了擁有解決問題的道,還是達到長生不老的道。不管是何種目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鬧市自然不是他們的首選。因此,在盛世之中,道士們往往歸隱山林,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而到了亂世的時候,正是道士一展所學的好時機。譬如孫神醫這樣的大夫,亂世的時候,需要大夫的人一定是比盛世的時候多的。其他的道,也是如此。”

李世民聽完李牧的話,心中疑惑並未解開,皺眉問道“按你所,這佛道並無好壞,隻是想法不同而已,對帝王來,佛還盛於道一些,為何你卻不喜歡佛,反而言談之間,頗為推崇道呢”

“這就要談得深一點兒了。”李牧笑了笑,道“舉一個例子吧,陛下,臣想請問陛下一句,您是喜歡打江山的人,還是坐江山的人呢”

李世民灑然一笑,道“自然是打江山的人,坐江山坐享其成,不是朕之所願,也沒什麼意思。”

“臣也如此想。”李牧認同地點頭,道“陛下,人生貴在經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付出,得到,這才是人生正常之態。什麼都是現成的,那便沒什麼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