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無廣告!
李牧最終還是決定,參照策府,設置自己的侯府。剛好,策府的倉庫中,有當年的冊薄,在裏麵可以找到策府的官製。
冊薄中記載,策府屬軍幕府,皇帝特許策上將,軍政一體,統管中原。軍政一體,在策府的屬官上也有體現,而且,與一般的開府屬官不同的是,普通開府的屬官,屬幕僚,也就是所謂的師爺,在朝廷並無官身。而策府的官吏,不但是李世民的幕僚,他們的官職,也是得到朝廷肯定的,屬於朝廷正常有品階的官吏。由此可見,策府的與眾不同。
翻開冊薄,可以清楚地找到,策府時期,府中各官職都是何人,以及他們的權責範圍。
策上將李世民,正一品,府主,總判府內事。策府長史唐儉,從三品,管理府中大事務。
李牧沒想到第二行就到了熟悉的名字,在策府時期,唐儉老頭兒就已經混到了二把手的位置。
策府司馬宇文士及,從三品,官吏府中大事務。從長史和司馬這兩個職務上便可知道,這倆人一個是管政的,一個是管軍的,隻是這個宇文士及,卻是不曾見過。當年混得這麼好,現如今卻沒了消息,這裏麵到底有什麼貓膩,李牧倒是有些好奇了。他拿筆在冊薄上麵畫了個圈兒,打算等有空的時候,差人調查一下。
策府從事中郎,於誌寧、杜如晦,從四品下,協助長史、司馬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李牧笑了起來,沒想到於誌寧這個二愣子,當年竟然還跟杜如晦搭檔過。對比倆人如今的地位,確實是有點差得太多了。杜如晦與房玄齡齊名,均為宰輔,而於誌寧卻隻是一個太子府的屬官。不過從李世民的安排也能出,這於誌寧確實是他信任之人,放在太子身邊,不是不好,而是磨磨性子,留著給太子保駕護航用的。簡在帝心之人,以後還是給他留幾分薄麵吧。
策上將軍谘祭酒,蘇世長、竇師綸,正五品下,負責禮儀、接待賓客事務。
這倆沒聽過,他倆負責的事務,也不算重要,李牧也沒有什麼好奇的,連標記都沒留。策府主簿李玄道、虞世南,從五品下,負責起草策上將的教令、命令。
這個職務,大概相當於中令,虞世南是現在的禮部尚,李牧自是認得,而且打過交道。李玄道他沒見過,卻聽過,在調查褚遂良的老爹褚亮的時候,知道他也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繼位之後,外放刺史,卻卷入了謀反事件,本應是死罪,李世民念及舊情,沒有判死,改為貶謫,流放巂州。已經在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蹲了三年了,據每年都要寫信上,為自己辯解,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回來。
再往下,就是一些官兒了,李牧都沒聽過名字。分別是策府記室參軍事二人,負責公文發出策上將的教令、命令。策府諸曹參軍事十二人,分管功曹、倉曹、兵曹、騎曹、鎧曹、士曹。
李牧的侯府照比策府,自然也要有這些官署。值房什麼的,在府中都是現成的,不用擔心擱不下。李牧現在煩惱的,是人選的問題。
沒人呀
不要像策府那樣,每個職務設置兩人,一個管政,一個管軍。就是設置一個人,他都湊不齊這麼多人來。從冊薄上,大大的官職,都填滿了,得二三十人。而李牧現在手底下能用的人,滿打滿算也不足十個。
李牧把官職抄在一張紙上,像是做填空題似的,挨個往裏填。
他自己不用,自然是頂李世民的位置,總判府內事。
往下,他需要一個長史,輔佐他管理府內的事務。這個長史的人選,下意識浮現在腦海中的人,便是他的好弟弟李思文。如果李思文在身邊,無論他能不能勝任,李牧都會把這個職務交給他。
但現在李思文遠在定
襄,定襄又是不能放棄的據點,把他召回來也不現實,李牧搖了搖頭,把李思文從腦海中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