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係統幫忙(1 / 3)

正文

從白馬寺回來之後,李牧便投入到了蝗災的應對工作上。

雖然糧食方麵有指望了,但是災就是災,大災麵前,能少一點損失,還是少一點損失。李牧讓李泰查閱了古人治理蝗災的辦法,各朝記載不一,但是都有相似之處,歸結起來,大致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完全的笨辦法,用手抓捕蝗蟲,再把蝗蟲踩死。這種方法是個人都能想出來,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蝗災較輕的時候還管點用,蝗災稍微嚴重些的時候,基本上是一點用處也沒有了,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成比例。

第二種,稍微進化了一點。可稱之為‘撲打法’,這種方法,是要是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麵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這種方法曆史悠久,春秋戰國年間便有記載,算是農民們迎戰蝗災的‘主流辦法’。李牧召集的老農‘顧問’們,也推薦的是這種方法。

撲打法雖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而且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得有‘布’,對於一些百姓來,家裏沒有這麼多的‘布’,隻能使用樹枝,效果要大打折扣。於是到了漢朝年間,又進化了一步,根據地形的便利,不用‘布’圍追堵截,改成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先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用青菜綠葉把蝗蟲引入坑裏,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若‘誘敵’順暢,“殲敵”也是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而且在‘誘敵’的過程,很容易出現問題,廢了老大力氣挖好了坑,蝗蟲群不過來,也是徒呼奈何。

查閱了無數古籍,詢問了好多老農,最終得出來的辦法,好像都沒有那麼有效。但是大災當前,等想出了合適的辦法,蝗蟲早就把糧食吃的一幹二淨了,為今之計,隻好‘三管齊下’,有條件的村莊,大家把布匹都拿出來,縫在一處,對蝗蟲進行圍追堵截,而沒有條件的地方,組織青壯挖坑,準備填埋蝗蟲。婦孺兒童也不能閑著,能抓幾個是幾個,抓也不白抓,李牧發出了布告,死蝗蟲稱重,可一比一兌換糧食,但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舉措,並沒有什麼新意。

就這樣過去了三,馬周那邊仍沒有一點消息傳回來。昨日晚間的消息,馬周已經到了太原地界,此去太原九百裏,換言之,這就九百裏範圍內,他竟是一粒糧食也沒收到。李牧又想起昨日盧夫人的話來,繼嗣堂在地方上的勢力,竟然真的恐怖如斯!

糧食隻夠六所用,城中百姓的態度,也愈發的惡劣了起來。早晨時候,侯府門前幾個售米的攤位都發生了搶米的事情,好在有錦衣衛鎮壓,才沒有造成混亂,也有出城投奔親戚的,村莊雖然蝗蟲泛濫,但還是不少人家有存糧的,總比留在城裏硬挺,六日後餓死的好。

對這些人,李牧也沒攔著,城外蝗蟲泛濫,這些人逃出去,還能幫著撲殺蝗蟲,也算是沒有白吃飯了,反而留在城裏,就算他們自己花錢買糧食,對城內的糧食也是消耗,於救災也是於事無補。

……

外頭折騰了一,李牧回到侯府的時候,已是月上梢頭了。白巧巧臨盆在即,身邊不能沒有人照顧。李牧為了救災,不亮就出門,黑了才回,張愛也是顧著錦衣衛那攤事兒,維持著城中的治安,比李牧回來的還晚。照顧白巧巧的責任,就落在了金晨的身上。其餘裏裏外外的事兒,都要靠魏瓔珞來維持,偌大的侯府,每日開夥吃飯的人都有六七十號,事務繁雜,半點不比奉宸局的事兒少,但在這個時候,實在是沒人能抽出空來分擔,她也隻能一點點學著,拿不準的,跟白巧巧商量商量,幾日下來,竟也操持下來了。

李牧自是樂見魏瓔珞的成長,心裏盤算著,等這場災過去了,若魏瓔珞有獨當一麵的心,便安排她個位置,不能負了她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