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下鄉(1 / 3)

正文

孫掌櫃的一席話,精準地戳中了在場眾人的痛處。大家都是一個行業的人,所謂內行看門道,販糧的門道,誰也瞞不過誰。

長安城是幾個朝代的都城,累積下來,人口超過百萬。而長安所在的區域,又不十分盛產糧食。所以曆朝曆代的執政者,都麵臨同樣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這數以百萬級的人口,口糧從何而來。洛陽盆地當年隋煬帝想要遷都洛陽,也有這樣的考慮。

糧食,對長安來是剛需。按道理,這應該是一個賣方的市場,賣方理當占優才是。但不要忘了,長安還是都城。皇帝就住在那兒,達官貴人都在那兒,鬧得過分了,就會像去年冬那樣,朝廷一個令下來,哄抬糧價的商賈都要倒黴。

無論哪朝哪代,權力在任何的時候,都要淩駕於財富與規矩之上,因此雖是一個賣方市場,但是賣方也沒占什麼優勢。反而,因長安需求量大,你不做我的生意,還有別人願意做。因此在內務府推出‘訂單’的概念之後,洛陽的糧商們便早早的跟長安的合作夥伴簽訂了訂單契約,為的就是先人一步,奪取市場分量。

在這種情況下,賣方市場就變成了買方市場,在定價的方麵,自然要有所讓步。

洛陽靠著洛水和運河,物流轉運方便。但不管怎麼,都沒有在洛陽附近就近收糧便宜。沒有施行新政之前,洛陽的大部分良田,都在少數人的手中,雖沒有什麼地契,卻也是從前朝傳下來的,雇傭一些長工就把地種了。糧食還沒種的時候,就已經被預定了。但是自打施行了新政,土地都被老百姓給分了,糧食不歸大地主們了,所以今年才會出現這種窘境,為了像往年那樣賺錢,他們必須得從老百姓手裏把糧食收來才行。

若是收不來,訂單還在那兒,就得去別的地方收糧。而方圓八百裏內的糧食,都被繼嗣堂包圓了,換言之,若是他們收不到洛陽城附近的糧食,他們就要麵臨李牧幾前遇到的窘境,跑去八百裏之外,或是太原,或是揚州等地收糧食了。

這樣收糧食,必賠無疑。這個道理,不是沒人想到,隻是李牧豈是好惹的?誰敢站出來挑這個頭?

現在孫掌櫃站了出來,眾人心中竊喜,這下有背鍋的了,若是惹翻了那位爺,先把你推出去頂缸!表麵上,卻一個個裝出恍然大悟的神色,感謝起孫掌櫃來了。

當即,眾人議定,這就回去準備,早則晌午過後,晚則明日清晨,大家夥都去下鄉收糧,為了不傷和氣,甚至還三五家結成一組,劃分了區域,互相之間不搶,搶就隻搶侯府那位爺的!

……

糧商們商議的時候,李牧正陪同長孫無忌‘視察’剛剛複工的馳道工地。蝗災的隱患解除,李牧就第一時間安排恢複了馳道的工程,在他眼中,這是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不能耽誤的事情。

“要想富,先修路。”長孫無忌看到工地旁豎起的條幅,念了一遍,笑道:“如此別出心裁,一定又是你的主意了?”

李牧點點頭,道:“雖直白了些,但考慮到幹活的大夥的識字水平,卻也是最有效的。”李牧認真道:“得鼓鼓勁兒,叫大家夥知道幹活的目的。”

長孫無忌有些不解,道:“我聽聞,這些幹活的人,可都不是徭役。是你花錢雇傭來的,他們幹活拿錢,跟他們談及這些,是不是有點多此一舉了?”

李牧搖頭,道;“國舅爺此言差矣,非但不多此一舉,反而十分有必要。”

“願聞其詳。”

李牧解釋道:“好比讀書人念四書五經,大部分的讀書人,都中不了科舉,做不了官,但為何還讀書呢?明禮義也。忠孝仁義存乎於心,這樣的人再壞也壞不哪兒去。因為他們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何為對,和位錯。這些條幅也是一樣,雖隻有短短幾個字,卻可以簡單明了地告訴人們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