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會選擇輕裝簡行,立刻返回。也有自己的算盤,他在苗疆辦的事情,算是先斬後奏了。雖然處處都是為了朝廷考量,但是如果有那個狗啃的禦史想要參他一個目無君上什麼的,還是有辮子可抓的。雖然他不怕,但也沒必要。
平叛這件事是滿朝文武商量好扣給他的鍋,擺脫不掉的。就算他想拖延,也拖延不掉。因為很明顯可以想象,李佑攪和不起什麼風浪來。這麼吧,如果李世民能挺得住風言風語,不管李佑,就把他那麼扔著,有個一年半載的,他自己也消停了。
或許有人會奇怪,這可是造反呐,不管的話,一年半載怕不是要打到長安來?
大唐能有這種想法的人,多半隻有那些隻知道讀書的腐儒了。距離隋末大亂,不過十年左右。李世民逐鹿下的老兵,如今可都還在軍中。這些人分散在個個折衝府,是當下的軍中主力。他們認得李世民,可不認得什麼李佑。即便沒有這份忠心,一個是坐擁下的皇帝,一個是偏安一隅的王爺。一個是老子,一個是爹。一個是縱橫無敵的策上將,一個是乳臭未幹的毛頭子,這還用選嗎?
如果嫌活得長了,倒是可以跟著李佑混一混。
兵馬就不了,相差太過於懸殊。後勤,齊州,一州之地。糧草就算全部征用了,又能有多少?打仗的時候,糧草那是無底洞,多少都不夠。李世民一聲令下,所有商賈不敢運送糧草到齊州,就算今年齊州豐收,糧草也最多隻夠幾個月的,半年都堅持不了。
更何況,李佑不懂兵法戰術,他手底下的人才——根本也沒什麼人才,文臣,數得上的也就是他的舅舅陰弘智,一個紈絝出身的官宦子弟。武將呢?陰弘智的外甥燕弘信、燕弘亮兩個兄弟,據傳是‘勇武過人’,但相比猛將如雲的朝廷這邊,這倆玩意充其量也就是個偏將等級的。
對付他們,朝廷這邊派程咬金這種出了名的有勇無謀的莽夫都是欺負人,如果非得要對等一下的話,李績帳下親兵王虎,就是跟李牧和李思文在定襄守城的那個,他還算是比較合適。
這種造反的組合,正應了李牧穿越之前,網絡上非常有名的那句話:給你機會,你也不中用啊!
根據兵部的分析,朝廷平叛的最優方案就是當做沒看見。如果這樣做了,就會出現兩種結果。第一種是齊王龜縮不出,糧食吃沒了自己消停。還有一種就是,他選擇進攻,從齊州一路打過來。如果他這麼選擇了,可能‘叛亂’會更早結束,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兵部預測,他很可能在‘攻占’兩三個縣之後,由於消耗了一些兵力,加上**搶掠激起民憤,地方大族奮起反擊等情況之下,在某個縣被守衛給擊敗了。
這一戰,打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還有可能被記在史書上,成為自己作戰生涯的恥辱。這種時期,哪個將軍願意幹?
就算是程咬金這種莽夫,他都不願意,更何況李績、李靖之流了?
所以李牧知道,自己逃不掉的。哪怕他拖著,朝廷那邊也很有可能死等他。你李牧總不能一直不回來吧?反正這邊也不著急,你慢慢磨蹭唄?
文武百官是不著急了,李世民能不著急麼?李佑隻要一在造反,就等於是有一百八十個壯漢左右開弓地給他大嘴巴。他坐在龍椅之上,就如坐針氈!自打李佑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就罷朝了。他實在是沒有臉麵,麵對滿朝文武的目光!
整整三,他坐在太極宮裏頭不吃不喝,形容枯槁。任誰跟他什麼,他都沒有一點兒反應。
所以,在李牧渡過岷江的時候,他又收到了一封來自於長孫皇後的飛鴿傳書,讓他務必加快腳程。同時也請他寫一封信,勸一勸李世民。不管發生了啥事兒,不吃飯也不行啊。
李牧隻好寫了一封,飛鴿傳書回去。他算了一下日子,鴿子如果不出意外,兩半左右飛到長安。算上飛過來的時間,前後一個星期了,也不知道陛下能不能挺得住,萬一想不通餓死自己嗝屁了,自己這隻穿越的蝴蝶,撲閃的力氣好像有過點兒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