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回 五台山救駕遭擄(一)(1 / 2)

這時從大殿外走進來一十六人,都著禦前侍衛服色,當先二人正是張康年和趙齊賢。

張康年一見韋仁,大聲道:大人,可好啊!”他本想叫“都統大人”,但見他穿著僧袍,這一句稱呼隻好含糊過去。當下十六人齊向韋仁拜了下去。

韋仁大喜,伸手相攙道:“各位不必多禮,請起。”

葛爾丹等人一見這十六人都是品級不低的禦前侍衛,對韋仁卻如此恭敬,再次證實韋仁果然有些來曆不假。他們知道接旨事大,於是葛爾領先和韋仁打了個招呼,便告辭離開了少林寺,下山而去。

見閑雜人等離開後,張康年取出聖旨宣讀,康熙賜了五千兩銀子給少林寺,修建僧舍,重修佛像金身,又冊封韋仁為“輔國奉聖禪師”。晦聰和韋仁叩頭拜謝。張康年道:“皇上吩咐,要輔國奉聖禪師克日啟程,前往五台山。”這事早在韋仁意料之中,躬身應道:“奴才遵旨。”

奉過茶後,韋仁邀過張康年、趙齊賢二人到自己禪房中敘話。張康年從懷中取出一道密旨,雙手奉上,道:“皇上另有旨意。”

韋仁跪下磕頭,雙手接過,見是火漆印密封了的,他不著急打開,便問了一些朝中之事,張康年一一作了回答。

談完後,韋仁拿了密旨,來到晦聰的禪房,道:“方丈師兄,皇上有一道密旨給我,要請你指點。”拆開密旨封套,果然是要他率領少林寺得力僧眾到五台山,擔任“清涼寺”主持,繼續替帝修行。

晦聰看完,微笑道:“恭喜師弟,皇上派你去住持清涼寺。聖旨中指明要師弟帶領一群本寺僧侶,隨同前往。師弟可自行挑選。大家既是你相熟的晚輩,自當盡心輔佐,決無疏虞,師弟大可放心。”

韋仁謝過方丈,回去禪房,取出張千兩銀票,命張康年等分賞給眾侍衛。張趙二人大喜,連忙謝恩。韋仁笑道:“那倒不用。你們去回奏皇上,就奴才韋仁謹奉聖旨,用心辦事,請皇上放心。”兩人應道:“是。”

兩人告辭出去。韋仁想起一事,問道:“剛才在山門外遇見一批人,你們可知是什麼來曆?”張趙二人道:“不知。”

韋仁道:“那個總兵,不知是誰的部下,竟然和蒙古王子、西藏大喇嘛一道,行蹤十分可疑,你們用心去查實一番,不定是一件大大的功勞。”二人喜道:“這個容易,他們下山不久,一定追得上。那總兵有名有姓,一查便知。”

韋仁又去見方丈,道既有皇命,明日便須啟程,前赴清涼寺。當下他提出,要澄觀、羅漢堂的十八羅漢僧還有十多名和他得來的僧侶,一共湊齊了三十六名僧眾

晦聰並無異言,將這三十六名少林僧召來,道晦明禪師要去住持五台山清涼寺,叮囑他們隨同前去,護法修持,聽由晦明禪師吩咐差遣,不可有違。

次日一早,韋仁帶同三十六僧,與方丈等告別。來到山下,回合了雙兒,帶上哈日巴日的蒙古親兵,正式上路趕往五台山。

一行人一路無話,不一日來到五台山下。到了山腳下,早有清涼寺住持法勝派僧人迎接他們。

到了“清涼寺”,韋仁與法勝行了交接之禮。僧眾俱來參見,那日韋仁與雙兒在清涼寺逐走來犯敵人,救了合寺僧侶性命,眾僧都是親見,這時見他忽然落發出家,又來清涼寺作住持,無不奇怪,但他於本寺有恩,各僧盡皆感服。加之,眾僧知道新主持是十分大方的,這寺中以後的生活水準必然提高甚多,因此,他們也是十分的期盼。

原主持法勝次日就下山,韋仁便是清涼寺的一寺之主了。首先,韋仁命雙兒住在寺外的一間屋之中,以便一呼即至。

然後在得知玉林、行癡、行顛三僧仍住在後山廟,他也不過去打擾,隻是命人在距廟半裏處的東西南北四方,各結一座茅廬,派八名少林僧輪流在茅廬當值。

最後,他派雙兒下山一趟,命哈日巴日將百人隊換成平民服飾,駐紮在“清涼寺”山下附近的鎮上,每日安排二十名蒙古親衛喬負責看守上山的主要通道。不過,他規定他們注意上山之人的情況,不準他們出手攔人。

待事情安排妥當後,韋仁每次不是和澄觀繼續學練少林七十二絕技,就是帶著裝扮成男兒裝的雙兒,到五台山各處寺廟拜訪,或者遊山玩水。日子過得還是很安逸的。

轉眼到“清涼寺”當主持,已經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韋仁雖然身在深山,但是各方麵的消息還是很靈通的。麵前,“仁威堂”在全國運輸路線,官路,最主要的是驛路,在大的驛站附近均建了大大的客棧。驛路,也稱驛道,是朝廷從中央向各地傳遞諭令、公文,官員往來,運輸物資而開辟的道路,並在沿途建有驛站,配備驛卒、驛馬、驛船等設施,提供易換馬匹,暫時住宿等服務。其中,包括水驛、馬驛、遞運所。“仁威堂”的客棧就負責堂中的消息傳遞,因此,消息基本上能夠和朝廷的速度相差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