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朗與迎藍在烈士陵園的重逢,是一場重頭戲,是前麵積蓄的所有感受的爆發,也是後麵故事的緣起。
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在各自的世界中遇到了各自的問題。袁朗的問題是戰友的犧牲,迎藍的問題是她潛意識中對穩定生活的渴望,他們各自出現問題的時間很近,但因為時空原因,無法隨時交流隨時溝通,因而這兩個問題相遇了,最大的變故就來了。也許會覺得這是一種戲劇巧合——袁朗帶著自己的問題來找迎藍,正好親眼看到了迎藍的動搖。其實不然。他們生活的不同的世界注定了各自問題的出現,這兩個問題在兩個人的心理上都有影子,早晚會相遇關於重逢,早晚會有這樣的變故,現在不過是將這種變故情節化了生動化了而已。
袁朗是驕傲的,他提出分手的原因很複雜,有對迎藍的失望,有對迎藍未來的考慮,還有對未來生活的擔心。應該,這場變故中,最受傷的是他。他親眼看到了愛人的動搖,親身經曆了戰友的離別,而這些都不能作為正大光明的分手理由提出來,他的處境與心情,可想而知。
迎藍對感情是很執著的,但這份感情帶給她的究竟是怎樣一份生活,這個命題隨著她周圍環境的變化,隨著她年齡的增長,答案必然會異於以往。對生活要求的變化,是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當她終於想明白了,去找袁朗的時候,才發現袁朗背後的故事。
分別的這九十九,對迎藍絕對是拖胎換骨、破繭成蝶的過程。她經曆了失戀、反思、尋找與篤定幾個階段,而後在上真正的強大起來,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樣的迎藍,相當於後來的成才,重新在感情的世界中找到了愛情與生活的坐標。所以,再見到袁朗,她可以很冷關於重逢靜很平和。不過她終究也隻是一個希望得到愛情的女孩,所以見到袁朗她哭了。這場痛痛快快地哭後,迎藍,有資格做袁朗的妻子了,她真的是和袁朗站在一起的那棵橡樹了。
袁朗,這個人物很複雜,就是因為他複雜,所以給我很大的發揮空間。在動筆寫之前也曾想過,是否從我們見到的袁朗寫起,寫成熟的袁朗的愛情,最終還是覺得這個想法過於大膽過於挑戰自己的水平。袁朗,我們所見到的那個袁朗,成熟堅定,看穿人心,什麼樣的女孩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呢——隻怕沒有人能在他眼前走上三個回合。我們所見到的那個袁朗,恐怕很難得到自己的愛情,因為他太過聰明,真的會有那麼晶瑩剔透毫無瑕疵的女孩嗎?不會有,即使有,在他眼中隻怕也是一個不諳世事的瓷娃娃。所以,袁朗的愛情一定是從他的青年時代開始的,是和他一起成長一起強大的。他的心太難猜,隻有和他共同經曆了破繭成蝶過程的那個女孩才能看懂才能看透,也隻有她才能給他的心一個最溫暖最放鬆的港灣。
寫到這裏,真的是很佩服不知道他當初安排“山裏黃昏”那一段究竟想沒想到這層,總之,因為他的這句話,袁朗才有了一個溫暖的家,否則的袁朗,很難有一個家,沒有人能降住這麼厲害的袁朗。
回歸正傳,就袁朗在烈士陵園的表現,我是猶豫了好久的。這是袁朗最重要的一筆,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就是因為慎重,寫完了沒敢放到貼吧裏,而是先放到了我家,想聽一下反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