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淞滬大會戰六(2 / 2)

大場丟失,全線撼動,塞克特防線實際上已經被突破。淞滬會戰總指揮部隻得作出放棄北站--江灣陣地之舉。

中央軍部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左翼軍也奉命轉移,至十月月二十六日,中**隊退入瀏河、沈家橋、朝王廟、徐家行、廣福、陳家行、江橋、北新涇至梵王渡一線的第二期既設防禦陣地,新防線長達35公裏。

淞滬會戰進入十月底和十一月初,中**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一再後撤,但仍控製上海,這無疑是與日本當初的判斷和盤算背道而馳的。

此時,日本統帥部對於日軍經數次增兵後依舊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甚至沒能根本改變會戰態勢,感到極為惱怒,同時也大為焦急。

大本營經過審慎研究商討後,認為國民黨已傾全國兵力雲集上海,已然擺出決戰架勢,因而提出:“目前刻不容緩的是迅速結束上海戰役”。

為此日軍統帥部還於十月二十日下令從華北和國內抽調16、第18、第114師團,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獨立山炮第2團,野戰重炮第6旅,第1、第2後備步兵團等部隊共約12萬人,組成第十軍,由柳川平助中將擔任司令官,準備實施登陸作戰以打開局麵。

淞滬前線日軍兵力至此增至27萬人。其中包括陸軍9個師團另2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空軍力量。

日軍第10軍的作戰要領方案是:一、預定在十月末或十一月初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地域登陸,主力以快速突進方式向黃浦江之線前進,攻占鬆江,切斷滬杭鐵路,一部向閔行渡河點前進,策應上海派遣軍作戰;二、渡過黃浦江之後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擊前進,與上海派遣軍配合消滅上海周邊的中**隊。

十一月五日拂曉,日本新組建第十軍在柳川平助指揮下,由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之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等處突然登陸,包抄淞滬中**隊防線南方的背後。防守這裏的,原先有張發奎第8集團軍所屬的4個師1個旅數萬人的兵力,因蔣介石一直認為日軍全力進攻上海正麵,不會有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故在戰事趨於激烈、兵源枯竭之時,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一一投入前方戰場,到日軍登陸時,在杭州灣北岸從全公亭至乍浦幾十公裏長的海岸線上,僅有陶廣第62師的2個步兵連、炮兵第2旅2團6連及少數地方武裝防守。既無重炮,也無像樣工事,麵對10萬裝備精良的日本生力軍,結果可想而知。迅即被日軍擊潰。

日軍登陸成功後,上海派遣軍與第十軍合編成立華中方麵軍,由鬆井石根統一指揮,日大本營規定其作戰地域為”聯結蘇州--嘉興一線以東任務”以挫傷敵之戰鬥意誌,獲得結束戰局的機會為目的,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十一月八日,第16、第18師團按照預先部署,分別向鬆江、滬杭鐵路撲去。

日軍在登陸前和登陸初期,還有點提防,在關鍵時候,**部隊會不會橫插一杠子,突然出兵,將日軍圍困在登陸場上,然後在尋機殲擊呢,

因此,日軍的登陸行動進行的極其隱秘,同時也非常謹慎,

當日軍在第十軍已經完成登陸,解放軍卻還沒有任何跡象,出現在上海周邊地區的時候,日軍才漸漸定下心來,認為,**解放軍果然如他們當初判斷一樣,不會介入這場日軍和國民黨軍的消耗戰。

就在日本,日本鬼子認為上海會戰大局已定,準備考慮下一步華東會戰計劃的時候。

戰場上,卻在一夜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隔線-----------------

今日陪兒子去上海看世博,累了一天,排隊最長的荷蘭館,排了三個小時隊,痛苦不堪,聽說德國要排六

七個小時,想都不敢想,嗬嗬,很晚才到家,到現在還兩腿發軟。

為了不失信,隻好匆忙草就一章,這兩日,隻能每日一更了,從明天開始回複正常,每日兩更,繼續求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