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長安才慶賀 幽州又亮劍(2 / 3)

大欽茂和李琳,兩個同齡的年輕人,一個是渤海郡的王子,一個是大唐親王的王子,卻不約而同地成了戰爭的替罪羊,一個在長安遭軟禁,一個在敖東城遭軟禁,成了一對沒有見過麵的難友。現在和平了,兩個人又一起到崇文館上學,成了大唐朝貴族高等學府中的同窗好友。這件事本身就具有不同凡響的傳奇們由此開始的交往,對後來幾十年的唐渤曆史產生了重大影響,更造就了許多神話般的故事。

大唐皇侄李琳平安返回長安,雙方隨即開始兩軍陣前的撤兵談判。唐軍陣前指揮官以後來者居上。趙含光是最新任命的範陽節度使,就成了河北和山東前線唐軍的最高指揮官,幽州都督宋慶禮和平盧節度使薛泰都要聽他指揮。渤海軍方麵的最高指揮官是大元帥張雨生。張雨生和趙含光就在幽州城外舉行軍事談判。

政治談判達成原則協議之後,軍事談判仍然有艱苦的路要走。談得好,雙方脫離接觸,從此不再戰。談得不好,隨時都可能重新亮劍,把政治談判的成果葬送掉……

這晴空萬裏,氣和r幽州城外平坦的草地上,有兩支步兵衛隊對麵排開,衛隊的後麵各有一排彩旗飄揚,衛隊的前方各有一麵紫sè文案,案後各有一張錦縵交椅。將近午時,有兩支騎兵隊伍簇擁著各自的首領從南北兩方奔馳而來。北邊來的是渤海軍大元帥張雨生。南邊來的是大唐範陽節度使趙含章。今他們要在這裏舉行軍事談判。

趙含光在南麵的交椅上就座。他做為唐軍前線最高指揮官,最關心的是渤海軍早rì撤離大唐土地。談判一開始,趙含章就搶先提出撤兵要求。張雨生在北麵的交椅上就座。他做為渤海軍的前線最高指揮官,最關心的是完成戰爭使命,抓捕大門藝歸案。兩人各持已見,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趙含章想搶占風頭,先發製人,開口道:既然是渤海軍求和,請張大元帥先談。

張雨生微微一笑,道:今是在幽州城外會談,範陽節度使是主人。本帥不能喧賓奪主,還是請趙大帥先談。

趙含章道:張大帥既然還知道幽州是大唐土地,就該知道兵犯大唐是反叛之罪。

張雨生針鋒相對道:普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上,不容叛臣。本帥正是為了追捕渤海國叛臣大門藝才來到幽州。

趙含章道:本帥接到廷報,皇侄李琳已經返回長安,大欽茂也已恢複入侍王子地位,人質問題已經排除。請張大帥立即下令撤回渤海人馬。

張雨生道:既然是停戰議和,雙方都要做出誠信的表示。渤海郡已經把李琳送回長安,大唐也該有對應的行動。

趙含章道:大欽茂王子不是已經恢複麼,怎麼能大唐沒有行動?

張雨生回答道:渤海軍是捕叛擒賊之師。隻有大門藝歸案,本帥才能下令撤兵。

趙含章道:請張大帥把部隊撤至遼陽,本帥自會督促鴻臚寺盡快遞解大門藝。

張雨生道:大門藝不歸案,本帥寸步不移。

趙含章大怒道:既然你方沒有和平誠意,本帥就隻好拔劍相對了。

張雨生也怒喝道:李琳已經歸返長安,我方的和平誠意早已昭示下。趙大帥還想打下去,本帥樂意奉陪。

軍事談判陷入僵局。趙含章無奈,隻好向兵部如實稟報,不交出大門藝,張雨生不肯撤兵。是交出大門藝,還是繼續打仗,請朝廷速作決斷。兵部尚書薛納不敢作主,立即向玄宗皇帝請示。

玄宗皇帝最頭痛的就是大門藝,聽了兵部的奏報,心情煩燥得很,道:朕為了保護大門藝,已經吃盡苦頭。這場戰爭就是因為大門藝而起的。現在要和平,必須把這個戰爭導火索拔掉。當初為了恩澤四海,法外施恩庇護了大門藝,卻招來三年戰亂,導致河北山東百業凋零,民不聊生。早知如此,當初就不會包庇他了。可是現在真要把他送回去,朕還是有些不忍。雙方協議剛剛成立,墨跡未幹,朕又不能失信於下。一麵是不忍,一麵是不能,讓朕好生為難。大門藝的事是鴻臚寺惹出來的,就讓崔忻來想個變通的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