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迎皇詔康王登基(1 / 2)

()渤海國使張仙壽來到大唐都城長安,向鴻臚寺報號。鴻臚寺卿喬正章立即派人把他軟禁起來。原來這時正有另一位渤海國的使臣在等待皇帝召見。那人是大宏偉派來的討封使臣孫祥林。孫祥林向鴻臚寺申報的覲見理由是,文王大欽茂病逝,臨終前留下禪位詔書,禪位於大內相大元義,大元義又不幸病逝,其子大宏偉權知國事,請求冊封。而張仙壽申報的覲見理由是,文王大欽茂被國賊大元義謀殺,王子大嵩嶙權知國事,請求冊封。兩個使臣為兩個主子討封,表文內容又相去甚遠,引起了鴻臚寺的鴻臚寺卿喬正章把兩個使臣軟禁起來,再向宰相請示處置辦法。宰相李泌派人向平盧節度使查詢,才確認張仙壽的使命可信。

張仙壽被軟禁了兩個月之後,才得到覲見大唐德宗皇帝的機會。德宗皇帝看了張仙壽帶來的表文,知道渤海國發生了動亂,老國王大欽茂遇害身亡,很為大欽茂挽惜,向張仙壽了許多安慰的話。

德宗皇帝道:大欽茂是大唐的四朝元老,在安史之亂中為朝廷做出過貢獻,把渤海國治理得繁榮昌盛,堪稱列國諸候中的楷模,可惜晚年有些胡塗,讓大元義這樣的國賊有機可乘,竟被國賊謀殺了。朕為失去大欽茂這樣的藩王深感悲痛。

張仙壽奏道:所幸文王後繼有人。三王子大嵩嶙雄才大略,平定亂黨,深得民心,定能為陛下善治海東。

德宗皇帝道:朕盼望大嵩嶙能像大欽茂一樣忠誠皇室,為朕分憂。朕將派欽差大臣前往渤海國頒詔,冊封大嵩嶙為國王,並賜錦帛珍寶等物。偽王大宏偉的使臣就地處決了吧!

張仙壽道:臣替大嵩嶙謝陛下隆恩。

張仙壽奉詔監斬了孫祥林,又等了二十餘和大唐欽差大臣殷誌瞻一起離開長安。他們來到渤海國上京的時候,已是隆冬季節。大嵩嶙盼望已久的大唐欽差終於來了,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帶著百官迎出百裏之外。

公元七百九十五年,大唐貞元十一年,正月初一,大嵩嶙遵照大唐皇帝詔命,在上京王宮正式登基,稱渤海國康王,改元正曆。正曆康王降下聖教,冊封張為貴妃,烏士元為大內相,張仙壽為左相,大宏森為右相。經曆過一年多的動亂之後,渤海國又重新恢複了有序的統治。

大唐欽差殷誌瞻在上京受到渤海國君臣的熱情恭敬和款待,也聽到了一些讓他感到不安的傳聞。他覺得大元義亂國案還有許多迷團,欽差還朝時無法向皇帝明白,有必要對康王做些引導。這,他單獨和康王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

殷誌瞻問道:大元義亂國,非同可。不知康王基下對其餘黨是如何處理的?

康王道:大元義是挾國王以令百官,如今大元義已死,百官紛紛棄暗投明,本王以寬仁治國,對投明的人一律從輕發落。

殷誌瞻道:除惡不盡,必有後患。大宏偉這樣的亂臣賊子是不可輕易放過的。

康王道:大宏偉患了癡呆症。渤海國遵循大唐律法,有十不殺,癡呆人就是其一。

殷誌瞻道:大唐律法不能這樣曲解。亂國之賊,十惡不赦。不要是癡呆了,就是死了,也要掘墳斬屍,以儆後人。大宏偉不僅是協從,他還向皇帝上表討封,是不折不扣的國賊。

康王道:欽差大人的指教,讓本王茅塞頓開。大宏偉罪不可恕,應該伏法。

殷誌瞻再問道:成王大華嶼是否享有祭祀?

康王道:大華嶼搶班奪權,雖然登基稱王,卻難逃忤逆之罪。本王是文王的繼承人,不便在太廟中給大華嶼安排靈位。

殷誌瞻道:大華嶼是文王確認的副王。當大元義敵國之際,大華嶼登基稱王,號令勘亂,不負文王厚望,應該受到尊敬。如果基下對成王責之過苛,會使追隨成王討伐亂黨的人感到不安,這也不利於基下大展鴻圖。對大元義的後事也要仔細斟酌。他雖然是亂國之賊,可是他稱王卻有文王的禪位詔書做依據,也應該有個妥善的處置,才能讓後人信服。

康王道:欽差大人真是高瞻遠矚。大華嶼和大元義的後事,關係到長治久安,本王一定會妥善處理。

次rì早朝,康王頌下聖教:念成王大華嶼勘亂有功,不可埋沒,在太廟設置中興成王大華嶼靈位,享受祭祀。大元義亂國,死有餘辜,但文王禪位詔書不容廢棄,諡大元義廢王稱號,入享太廟。大宏偉向大唐皇帝上表討封,恣意竊國,罪證確鑿,不必審判,立即處死。

這道聖教一出,滿朝震驚。百官紛紛上表,讚揚康王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張馳有節,寬嚴得法。康王在讚揚聲中,卻在認真領會欽差的點拔,考慮更深層次的治國之策。幾之後,又發布了更加振奮百官的王教。

康王教道:孤王受大唐皇帝隆恩,忝當國王,常思報效,不敢安眠。孤王子息年幼,不能入侍長安,令孤王深感愧疚。所幸王族青年眾多,可以為孤王分憂。選大廷功親王之子大啟泰為入侍王弟,隨欽差入唐。點大廷方親王之子大能信為護送欽差使臣,侍欽差還朝。五品以上大臣有年輕男兒的,可同時送往長安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