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風雲激蕩(二)(3 / 3)

簽約次日,大久保利通離開北京回國。日本皇遣使赴台灣,詔敕班師。1月,西鄉從道率兵回國。

……

鬧劇,這一切在吳可看來都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鬧劇!

就在日本人找茬的時候,他再次調任兩江總督,執掌兩江軍政大權。

以他的功勳,就算調任京城作為領班軍機都夠了,隻可惜剛滿四十歲的他,年齡實在太了一點。

經過十來年經營,整個兩廣幾乎被他建成鐵桶一般,換了新任總督沒他的暗中支持根本就玩不轉。所以朝廷的調令到來後,他也沒玩什麼花樣直接應下,而後收拾收拾便趕到金陵赴任。

再任兩江總督,擺在他麵前的頭號任務,便是給身處西北戰場的左宗棠部楚軍籌集軍資糧餉,目前放眼整個大清也隻有他有這個能力,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都得靠邊站。

日本人狼子野心折騰的時候,作為大清有數耕疆大吏吳可也發表了意見,認為朝廷應該強硬以對。按他的法就是,麵對的藩屬國朝廷都沒底氣強硬的話,以後還怎麼麵對列強壓迫?

結果,朝廷再一次讓他失望了,竟然麵對日本這樣的藩屬國時,表現得都那般軟弱可欺?

日本人出兵台灣時,吳可也提請調派兩廣清軍參戰,同時將剛剛恢複了一點元氣的兩廣水師也推了出來,結果朝廷根本不予理會。

吳可也知道這是什麼原因,不過就是擔心讓他再次立下大功,到時賞無可賞朝廷就尷尬了,當然遏製吳可手頭權力和影響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既然朝廷是這麼個態度,他也就藍度自討沒趣,冷眼旁觀朝廷的蹩腳表演,將本就不多餓麵子在國際社會掉得幹淨。

在這期間,曾國藩怪掉了,李鴻章取代曾某人成了湘淮領軍人物,左宗棠在西北一邊圍剿回亂一邊積極準備殺入新疆平叛。

總之,漢人督撫已經成了維持大清繼續存在下去的基石。關鍵朝堂上慈禧太後的帝後黨與恭親王為首的王公黨鬥得厲害,也沒精力對付各地漢人封疆。

同治十四年發生了三件驚大事,先是同治皇帝因為玩女人染上花掛掉,而後慈禧太後舊病複發沒撐住也跟著掛了,主持朝政的恭親王也沒討到好去,雖然沒掛但遇刺身受重傷基本上也失去了對朝堂的直接掌控。

朝堂一下子亂了套,李鴻章這個‘裱糊匠’還沒原本曆史上清末那般牛氣,無論實力還是名氣都震不住場子,要不是吳可顧忌左宗棠此時正在新疆平亂,不定他早就趁機揭杆而起推翻滿清朝廷了。

和曆史上相同,依舊是光緒皇帝上位,隻不過此時垂簾聽政的變成了慈安太後,對朝堂的掌控能力一般得很逐漸讓漢人大臣以及封疆坐大。

吳可利用強悍的實力,再次於兩江總督位置上坐了十年之久,二十來年的經營已將兩江,閩浙以及兩廣地區全部掌控在手,成了名副其實的南方土皇帝。

左宗棠接受了吳可的建議,一直坐鎮西北彈壓地方,十年時間足夠其徹底掌握西北軍政大權,成為聲勢不弱於吳可的漢人地方封疆。

隻有李鴻章最為悲催,盡管這廝也一直坐在直奴總督簡北洋大臣位置上,可他要麵對京城裏一幹八旗王公貴族的敵視,以及帝後黨的不斷找茬,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充實’。

光緒皇帝初登大寶那幾年,八旗貴族與漢人重臣與封疆的爭鬥到了白熱化階段,隻是八旗貴族已經失勢手頭沒有足夠實力,根本就沒法子與漢人官宦集團相爭。

就在光緒六年的時候,經過多年爭鬥在一幹漢人封疆的努力下,東北提前開放準許漢民開荒屯田,帝後黨的實力被一在壓縮。

也就在這段時間,法國本土緩過氣來,不茬當初被趕出安南的丟臉事兒,於光緒六年抽調兵力悍然發動再次入侵安南戰爭。

吳可則利用抗法契機統合南方軍政權力,不僅將入侵之法國人打得抱頭鼠竄再次可恥失敗,又在年老體衰的左宗棠幫助下逐漸滲透掌握了西北軍政大權,等到光緒八年時慈安太後掛掉之時,吳可已掌握了大半個中國的軍政大權。

到了這時候,就算吳可不想更進一步,手下的弟兄都不安營,於是在統合南方清軍與西北清軍之後,以吳可為領袖的漢人武裝集團悍然發動了推翻滿清統治的政變……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