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這沁州黃,泰王眼中散發出來的是陣陣迷茫。 任憑誰都看的出來泰王被聊的有點蒙圈了。
中方的領導人看了泰王如此表情,趕忙用盡量簡單的話語解釋起這沁州黃的典故。
泰王仰著頭,看著自己身邊的翻譯了然的點了點頭。翻譯頓了頓接著複述道:“晉東南一帶,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話:“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換沁州黃。”的晉東南地區的沁縣在古時候被稱為沁州,“沁州黃”就是這裏出產的米,就是您吃到的這種米。
您看它是不是一顆顆粒,顏色金黃?這被當地人稱為“金珠子”。它是穀子家族中最特殊的品種,雖然不會真的有人用金珠子都不肯換。但是這句話卻是在沁州黃的珍貴……”
話間,翻譯一扭頭接著聽中方領導人介紹了一些典故之後。衝著又拿起羹匙細細品味著沁州黃的泰王道:“這沁州黃最早並不是叫沁州黃,中方領導人讓我轉達您,相傳三百年前華夏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連廟裏的和尚,老百姓也無暇施供了。
沁州檀山上的古廟裏住的一個和尚和他的幾個徒弟,為了產糧度日。就把附近貧瘠的山坡地開墾了出來,種上了當時的糙穀。
可是不曾想,經過幾年馴化,所種糙穀發生了神奇的變化,變得米色蠟黃,顆粒圓潤,晶瑩明亮,吃來軟綿噴香!而不同尋常的是,用這種米熬稀粥,鍋邊不掛米粒,悶飯、蒸飯不就菜也越嚼越香。和尚們就給這種米取了名叫“爬山糙”。
當時在朝做官的一位閣老聽家鄉出了一種叫“爬山糙”的米,就想親口品嚐一下。他親自到了檀山廟品嚐之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就把這種“爬山糙”帶回了皇宮進貢給了康熙皇帝。
康熙在紫禁城裏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米,遂親口封爬山糙為沁州黃。從此,“沁州黃”名揚下。多年以來它與馬坡金穀米。龍山米,桃花米並稱為華夏的“四大名米”。
聽著自己翻譯的話,泰王重重點了點頭。自己也發現嘴裏的沁州黃果然是越品越好吃。這種新打下來的沁州黃和自己平日裏吃到的米果然有種不一樣的感覺!
“好!好……好一個米煨遼參。沁州黃沁人心肺,香濃可口。海參Q彈處理的也是極好!”完話,泰王放在羹匙,拿起桌麵上的筆開始給這道粥打起了分。
“色香味意形”這五個元素,泰王都給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分數。
當然。泰王在評分的時候。不管是泰方還是中方,基本上都開始給了相對評分了。
環顧四周。泰王見大家紛紛點頭。有的人一邊點頭一邊話,雖然自己聽不懂他們在什麼,但是語言的不通並不妨礙泰王想起華夏的一個成語。
讚不絕口!
“米煨遼參做的好,但是這裏麵也有不少成分是沾了中方好米的緣故吧?”泰王一邊琢磨,一邊看著眼前這反青花的爐鼎碗,手下意識搭在碗上反複摩挲了起來。
喜歡這碗米煨遼參,泰王同時也很喜歡這個反青花的碗。這個不太常見的碗引的泰王目光反複流連。
青花瓷是在白瓷上勾勒圖案,而反青花則是青花中留白造圖。靛藍墨色均勻,讓人忍不住拿在手中反複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