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特色
樂器特色:古老的中國樂器,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目前所知的笙的最早實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個,笙管數不盡相同,有十二、十四、十八管三種。簧片用竹製,瓠身漆成黑底繪有精美紋飾,距今已二千四百多年。笙與竽屬同類樂器,竽的管數相對比笙多,為二十二~三十六根。漢以前,笙和竽在宮廷中占居重要地位,而竽相對更受重用。笙和竽都由笙師掌教。
笙鬥用葫蘆製作,吹嘴由木頭製成,十幾根長短不等的竹管呈馬蹄形狀,排列在笙鬥上麵。唐代以後,演奏家們把笙鬥改為木製,後來經過流傳,又用銅鬥取代了木鬥,同時簧片也從竹製改為銅製。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豐滿,低音渾厚低沉,音量較大。而且在中國傳統吹管樂器中,也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和其它樂器合奏的時候,能起到調和樂隊音色、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樂隊裏,笙有時還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笙。
4、曆史沿革
笙,是中國漢族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並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1978年,中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二千四百多年前的幾支匏笙,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笙。殷代(公元前一四零一--前一一二二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笙)的名稱。春秋戰國時期,笙已非常流行,它與竽並存,在當時不僅是為聲樂伴奏的主要樂器,而且也有合奏、獨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竽、笙仍並存應用,但竽一般隻用於雅樂,逐漸失去在曆史上的重經作用,而笙卻在隋唐的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采用。當時笙的形製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義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備兩根義管,需要時,再把它臨時裝上去。早期的笙為竹製,後來改為銅製。明清時期,民間流傳的笙有方、圓、大、各種不同的笙的形製。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曆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史記補三皇本記記載:“女媧氏風姓,有神聖之德,代宓儀、立號曰女希氏,作笙黃。”可之,女媧當時並無笙,隻作笙中簧,此時的笙簧許是以竹、木片所製,隻可發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諸朝代,發展以數根的竹簧之管參差插入葫蘆之幹殼內製成(今雲貴邊疆的苗、傜民族,仍存用此種笙)。
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一四零一~前一一二二年)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後世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者謂之和。”
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雅.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
從戰國到漢代的文獻中,共同記載著笙和竽兩種同類樂器。《周禮.春官》中有;“笙師,……掌教歙竽、笙、塤、籥、簫、篪、篴、管。”“笙”為官名,其職務是總管教習吹竽和笙等樂器。竽和笙的區別是:笙體、簧少;竽體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編管插入葫蘆內,並以葫蘆作為共鳴體,故一些文獻認為竽就是不同形製的笙,如《呂氏春秋.仲夏紀》高繡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戰國時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樂器。竽還一度在宮廷、貴族或市民中廣泛地流行。(未完待續。。)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