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輕功
輕功與現代體育運動中的跳高、跳遠形式相近而實質不同。△頂點說,..現代的跳高、跳遠,在起跳之前,一定要先奔跑鼓勢,奮力而跳躍,猛起猛落,落地沉重,如石下墜。而輕功則不需要奔跑鼓勢,隻須兩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躍遠,其起如飛燕掠空,其落如蜻蜒點水,著瓦不響,落地無聲。輕功與現代體育運動中跳高、跳遠的不同,就在它“輕”和“穩”的特點。能“輕”和“穩”,全賴浮勁在身。《北史》曾記載,禪定寺旗幡竿上繩索斷了,有沈光者口裏銜著繩索,拍竿而上,直至龍頭。事畢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餘步,時人稱為肉飛仙。沈光的絕頂功夫乃是苦練而得,即經過苦練輕功,體內充滿浮勁,故透空而下則如鳥之翼。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地球上一切物體下墜,都是由於地心的吸引力。排除地心的吸引力,則可自由地上升下降。飛機體質不知比空氣多多少倍,但由於有發動機所產生的衝力而可在空自由翱翔。人體也大大地重於空氣,以一般人的體質,難升牆上屋,就是從屋頂下墜,也難免折骨斷筋。故人要排除地心吸力,必須有一種浮勁。古傳內家輕功,以跌坐煉氣,或早或晚行功,能將氣自由提起與沉著,數年之後能起數丈之高,身輕如羽,牆壁可走,水麵可行。印度瑜珈中就有能使人體在空中飄浮的獨特修行法。
實驗證明,生活在有靜電場和磁場的地球表麵的人,體內存在著生物電流。不過一般人帶電都很弱。輻射量也很。而當人體中某一組織興奮的時候都可以產生電的變化。即興奮部位比安靜部位的電動勢或電位低。
輕功許多氣功功法都注重意守丹田。氣功名家蔣維喬先生在岡田靜坐中:“丹田是人生精神精力之庫。”意守丹田。使丹田部位的神經受到刺激而興奮,由興奮而產生電的變化,當練功達到高深境界時,人體內的生物電現象會很強烈,靜電富集也相當明顯。當意守上丹田時,百會穴區域正電荷大量富集,整個頭部有向外膨脹的感覺,臉麵變紅;與此同時。腳底湧泉穴區域(坐著時是會陰穴區域)的負電荷與地球表麵的負電荷相排斥,人體就獲得了向上的浮力。隨著功夫的由淺入深,其程度將由感覺到真實,浮力也越來越大。
內家輕功以吐納打坐,煉氣行功,其理玄妙,除有恒心苦練外,尚需有較高的悟性。除內家輕功外,古時習武之人練的輕功雖方法各異量歸結起來,不外乎頂功和鐵錫碑兩種。所謂頂功。即垂手直立,用腳前掌向上跳。此練彈勁,不可屈膝,不可用拙力,多練則可增身體的汲取功,把體重提向頂部,不使下沉。這與一般飛機的發動機安裝於機首,恐屬同一原理。但人無羽翼,若無強勁的內氣與地心引力相抵斥,則難以在空中作片刻停留,更談上不淩空飛行。此為頂功練法不如內家輕功之處,所謂鐵錫碑,即用錫瓦鐵衣附於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練功。本來人身重於空氣不知有多少倍,為何反加上許多重物而求身法的輕靈呢?這是因為,如果僅以自身的重量練功,開始固然不覺得沉重,但練久也不會覺得輕鬆。正如現代體育中的跳高、跳遠運動,經過刻苦鍛煉,成績雖能逐漸提高,但卻達不到輕的境界。所以輕功練法,必須先在體重之外又加上各種重往返,這樣一開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經過艱苦鍛煉,就會逐漸適應而不覺沉重。一旦去舊附加的身外重物,自然就頓感十分輕,行走奔跳也會非常的舒適和迅疾。輕功練成之後,竄上縱下如飛菩落葉,在平地行走,則步履輕疾,不揚微塵。隻要腳下有一點憑借之物,借得些微承受力,就可履其上如平地。古時相傳的草上飛、雪上飄、水麵飛行等,皆是僅憑微的借力。若腳下全無憑借,鐵錫碑功功夫練得再高深,也難淩空而行。練頂功和鐵錫碑者,在運用輕功之時,一方麵須把內氣運至頭頂,使全身重量都提到上部,這樣隻要腳下稍有憑借也可行於其上。另上方麵行動又要求迅疾,使其勢連綿不斷,若稍一遲緩,則氣不吸力,力自下沉,力下沉則身體複重如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