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殖民地﹙三﹚(2 / 2)

在亞洲,俄國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占領了大茹茲、中茹茲、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一八七六年,俄國已經占領了一七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老撾、柬埔寨,英國占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製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裏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5、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至二十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陸地麵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這些國家隻占有一些麵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相繼卷入一係列外交和軍事衝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係列衝突。

從一九零零至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複雜的利害衝突關係: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製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製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製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意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一九二零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係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托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一九三零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一九三零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鬥》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準納粹黨“二十五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一九三三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未完待續……)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