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陌刀(2 / 2)

陌刀重步兵則後退整頓後準備再援, 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所有的步軍(唐朝軍製中的陸軍中除去裝備陌刀的重步兵之外還包括防禦弓矢等遠程武器的盾牌手和手持短兵器的輕步兵)必須配合馬軍同時作戰。敵軍退卻,馬軍不得輕易追擊,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後,才能相繼掩殺。唐軍步馬結合,攻守有職,步兵為正麵先鋒是最主要的正麵攻擊力量,騎兵為側輔,通常用於迂回包抄敵軍或者迅速衝擊立足未穩的敵軍陣腳之用,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後的突擊與追擊。陌刀作為長柄大刀如牆一般推進絞殺敵軍正麵有生力量(敵軍往往在陌刀重步兵的絞殺下人馬俱碎),為先鋒步兵集團衝陣的主要力量,與馬軍、奇兵一起構成唐作戰的主要特色。從史書看唐太宗的作戰很有個人特色外,最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衝鋒,“敵無不潰敗”,一騎飛馳於前,數萬騎兵緊隨其後的場麵,今日想來,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時期大量的騎兵是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中期的步軍的陌刀如牆推進戰術,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曆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 從武德到寶,唐在立國戰爭及與善騎射的遊牧民族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步兵的進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不構成了主要原因之一。陌刀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關涉到唐王朝的內政方針以及整個軍事形勢變化。也可以,陌刀使用、推廣的曆史就是唐立國及對外戰爭、開武功曆史的一個方麵。唐代刀雖分為四種(《唐六典》記載唐刀製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而這四種刀中真正能夠在疆場上發揮保家衛國,開疆辟土作用的兵器卻唯獨隻有陌刀。

六、曆史人物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

陌刀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這是唐代詩聖杜甫《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讚揚了萬裏赴國難的安西士兵,他們軍容嚴整、秋毫無犯,堪稱大唐軍人的典範,五千安西士兵的領頭人就是大唐名將李嗣業,這位陌刀將一生屢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亂的生死存亡中,為軍前驅,率領陌刀隊“如牆前進”,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唐江山。李嗣業是京兆高陵(今陝西省三原縣境內)人,身長七尺,也就是.1米,膂力絕眾,生就是練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軍功的氛圍下,從軍入伍、建功邊塞,成為他順理成章的選擇。年輕的李嗣業每次戰役都奮不顧身、衝鋒在前,很快升為昭武校尉,寶初年,應募安西,在西域為大唐效力。當時,軍中推廣陌刀(一種長柄兩刃刀),這簡直是為李嗣業準備的兵器,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赫赫有名的陌刀將。寶六年,李嗣業跟隨當時的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出征勃律國,在唐軍的必經之地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吐蕃軍隊依山旁水,修築工事,嚴陣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業和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須攻占連雲堡,不然都得死”。戰鬥開始了,李嗣業身先士卒,從最險峻的地方爬上山頭,陌刀揮舞,敵人鬼哭狼嚎,死屍遍地,掉下懸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軍一舉拿下了連雲堡。然後乘勝前進,直搗勃律國,俘虜了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軍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的軍事霸權,“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回軍之後,李嗣業因功升為疏勒(今喀什地區,疏勒鎮是安西四鎮中最靠西邊的一個軍鎮)鎮守使,捍衛著大唐帝國的邊疆地區。

疏勒鎮曾一度被吐蕃攻陷過,城池殘破,缺乏用水。李嗣業不辭辛苦,帶領大家修複城牆,挖掘溝渠,引水灌溉,短短幾年,疏勒鎮麵貌一新,成為一方富鎮。(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