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監聽海上德軍潛艇發出的df信號收集情報是非常重要的。在認真研究了這些信號的發送模式後,盟軍積累了一些重要的數據,可以通過對陸地基站截獲的df信號的分析,粗略的估算出德軍在海上的u型潛艇的數量和大致位置。這種無線電通信流量分析技術的作用非常明顯。但是在一九三九年,陸地基站隻能估算出五十英裏範圍內的潛艇位置,而且,也沒有人能夠設計發明一種尺寸到可以安裝在艦船上的df信號監聽裝置,所以,盟軍的df信號監聽收集的情報不具有戰術作用。無論如何,u型潛艇的攻擊行動直接暴露了他們的存在,隻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依靠對無線電通信的監聽。因此,在一九四零年,德國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u型潛艇的無線電信號是用高度複雜的恩尼格瑪密碼機加密過的。每個密碼機上都有一係列的字母轉子和連接在插板上的插線。轉子的旋轉位置和插線的連接方式每都根據密碼本進行修改。因此,當操作員敲擊鍵盤上的一個數字或字母,屏幕上顯示的將會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數字或字母。三到四組轉子和不同的插線連接方式可以產生幾千萬種可能的字母組合。鄧尼茲很清楚由恩尼格瑪密碼機加密的信號是可以被破解的,隻不過完全破解非常耗時。因此,短時間內破解的信號相當有限,不足以影響潛艇的行動部署。
在u型潛艇發動的最後一次編隊攻擊行動中,潛艇之間非常鬆散,僅通過無線電保持聯係,這次攻擊為他們贏得了“海狼”的綽號。在下令分散攻擊之前,鄧尼茲集結了盡可能多的u型潛艇包圍了運輸船隊,這是一次近乎完美的“狼群行動”。對於每艘潛艇,沒有任何的戰術協調,因為要想在那種環境下進行協調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據當時的條件,決定在晚上從船隊的暗處發動攻擊。潛艇利用黑色的夜空作掩護,悄悄接近,而盟軍船隊卻在月光下顯得輪廓分明。攻擊一波接著一波。潛艇下潛到最適合攻擊的深度,僅露出指揮塔。它們迅速突破了護航艦的防禦圈,直撲運輸船隊。高速衝擊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將艇首的4對魚雷全部發射出去,如果可能的話,再發射艇尾的枚魚雷。在所有魚雷發射完畢之後,潛艇就向船隊的末端方向撤離,或者在商船留下的一片混亂之中下潛溜走。
一九四零年秋,新的狼群戰術充分利用了盟軍海上運輸的致命弱點。至此,沿岸附近成為受到u型潛艇威脅的主要海域。這些潛艇通常單獨行動,且攻擊時保持下潛狀態。因此,在大西洋兩岸都部署了反潛護航艦。而在廣闊的大西洋中部海域,向東航行的船隊由巡洋艦、較老的戰列艦或者是盟軍潛艇提供保護。而向西航行的船隊一旦離開有德國潛艇出沒的指定危險海域,就分散開來,獨自航行。因此,橫跨大西洋的船隊在沒有護航艦保護的海區航行時,特別容易遭到u型潛艇的攻擊。而護航艦本身,也隻能一次對付一艘潛艇。(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