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評價
遼沈戰役我軍勝利和敵軍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
蔣介石後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我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二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我軍全殲的命運。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後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於是同意先打錦州。錦州破後,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
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長春,避免了傷亡。
在黑山,我軍第10縱隊又成功阻擊了敵第9兵團,在敵軍敗退後,又迅速出動數倍於敵兵力包圍敵人,展開遼西大會戰。具體作戰時,我軍又采用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術,大膽滲透穿插,將敵軍10萬人馬全殲,國民黨反動派部隊“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亦在此戰中被全殲。後來東北野戰軍雖打亂建製向沈陽進軍,但是由於我軍有明確攻擊目標,最終解放了沈陽,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有四十七萬人於遼沈戰役被我軍全殲或主動起義、被迫投降,我軍傷亡僅有不到7萬人。
﹙二﹚淮海戰役
戰爭過程戰役時間: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
正規軍兵力對比:六十六萬:八十萬。華東野戰軍全部主力十五個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第三十五軍(吳化文部),華東軍區地方部隊,中原野戰軍全部主力七個縱隊和中原軍區地方部隊等;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第二兵團五個軍、第六兵團四個軍、第七兵團五個軍、第八兵團二個軍、第十二兵團四個軍、第十三兵團三個軍、第十六兵團二個軍,第一綏靖區五個軍、第三綏靖區四個軍等。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解放軍投入官兵六十六萬人,加地方武裝四十萬人。淮海戰役於十一月六日發起,到二十二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十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到十二月十五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十一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三個兵團二十五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四萬人。十二月十五日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一九四九年一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十個軍約二十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六十六緊張艱苦的戰鬥,以傷亡十一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五十五萬五千人,解放軍傷亡官方數字十三餘萬(但是有專家表示實際隻多不少)。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未完待續。。)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