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本質上來講還是一門生意,原先的班社其實是作坊製,在小農經濟時代可以活的很好,可是根本不能適應節奏飛快的現代大工業製的娛樂時代。
想要跟上時代,不被淘汰,隻能是有無私的大型資本介入,強行將作坊式的戲劇生產變成大工業生產。
過去一個劇社幾年才能排演一出新戲,為什麼?因為缺劇本,缺資金,怕失敗。有能力的劇社在養家糊口之餘,辛辛苦苦排了一出戲,結果演出撲街,沒人喜歡看,怎麼辦?
所以沒人願意排新戲,沒人願意吃螃蟹。
現在好了,陸仁炳給他們提供海量劇本,提供資金,提供銷售渠道。錄音,錄像相當於將新戲賣給了全世界的觀眾,總有那麼幾個口味獨特的冤種會欣賞你們的演出的。
再者說,陸仁炳還給他們提供一個保本措施,可以一次性購買他們的版權,隻要不是純粹糊弄,通過審核,陸仁炳就讓他們至少能保本。
這就好比你拍電影無論多爛,都能保本,那從業者還不得瘋了?至於說爛片,爛戲會傷了口碑,額,一百出新戲裏隻要有一出經典,對於整個戲劇界來說就是大賺。
陸仁炳也不知道這種戲劇工業化的後果,能不能拯救戲劇,但是至少給戲劇續個命還是沒問題的。
至少在目前這個電影工業剛起步的階段,陸仁炳引領的戲劇界改革,就初步見到了效果。十年間,邦耀電影公司為各個劇種三四百個大小劇社拍攝了五六千部錄像,大部分都是傳統戲劇,新劇隻有二三百部。
畢竟大多數劇社還是習慣唱他們喜歡的傳統段子。事實上這些老的戲劇戲劇唱段也確實是更受歡迎。有些老票友,就喜歡收集不同劇社,不同演員唱同一折戲的影片唱片。
再加上敢於來錄音,錄像的班社都是對自己的手藝自信的選手。這些唱片,影片的質量都不錯,銷量也很好。陸仁炳再同這些全世界各地的劇社的財務結算方麵也很大方,版權費,銷售分成也都給的很及時,很是養活了不少瀕臨破產的藝人們。
而這些版權,陸仁炳可以賣上幾十年上百年,真是筆再劃算不過的生意。
這些影片,唱片的發行,也讓全世界的票友們,認識了更多的戲劇界的高手,而不再僅僅是有數的幾個名角兒。
真正的高手都在民間,被推出來的那些名角兒們都是因為各種機遇,才造就的。大多數的高手都被淹沒了。
嗯,通俗來說,就是沒人捧,現在陸仁炳就是那個捧人的。他是最大的財主,想捧最多的角兒。他也是最大的資本家,這些被捧的角兒,都是他發掘的搖錢樹。就跟未來的那些經紀公司發掘的明星一樣。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陸仁炳當然不會忘了捧自己了。
他主要拍的都是實景戲劇,就是將大多數戲劇舞台上的場景,變成實景,類似於拍真正的電影,隻不過大多數台詞都是唱出來的。
大多數服裝還按照戲服來,隻不過妝容要更貼近實際。這種拍戲方式,放在後世不稀罕,但是這個時代算是頭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