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梯子(1 / 3)

刺史府門外長街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擠滿了盛裝前來觀禮的老百姓。

還沒亮,巷口早已堵得水泄不通。

九寧跟著飲墨往外走,遙遙聽到外邊山呼海嘯般的吵嚷聲,咋舌道:“齋僧會這麼熱鬧?”

飲墨含笑:“九娘不知,今慧梵禪師帶著他的弟子雪庭來咱們家赴宴,好多信眾從其他地方趕過來看他們師徒。”

慧梵禪師是舉世聞名的高僧,俗家姓張,據他祖上是西漢時的名臣,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本在長安慈恩寺修行,後來因被朝中宦官迫害,帶著弟子僧眾一路南下,本來打算去揚州投奔知交或是幹脆出海東渡去日本弘揚佛法,結果半路上被周都督給攔下來了。

周都督自己不信佛,但他知道慧梵禪師在民間很有威望,這麼個能夠憑借幾句話就煽動民心的高僧從他眼皮子底下經過,以周都督雁過拔『毛』的『性』子,豈肯輕易放慧梵禪師走?

為了保住一眾弟子的『性』命,慧梵禪師不得不留在江州,周都督答應十年後放他離開——慧梵禪師知道周都督這個人不是什麼正人君子,不一定講信用,無奈人在屋簷下,隻能暫時妥協。

慧梵禪師風骨高雅,雖是被迫留下來的,卻從未過一句指責周都督的話。

飲墨笑著告訴九寧:“當年慧梵禪師和他的徒弟們在山中遇到山匪,都督剛好路過,順手救下他們。慧梵禪師感激都督,這些年在永安寺抄譯經書,還幫著族學的先生整理收集典籍,三郎讀的書就是慧梵禪師從長安帶來的。寺裏每個月都會開幾場俗講,人人都愛聽,阿郎和幾位郎君隻要得閑就會去戲場。”

開俗講就是僧人用淺顯詼諧的方式講述佛經故事,把台下的信眾們唬得一愣一愣的,趁他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時,適時地暗示他們多捐點香油錢。

後來俗講慢慢演變,除了僧人賣力忽悠信眾之外,還多了各種表演,甚至有雜耍百戲。

俗講雅俗共賞,上至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閑時都愛去捧場。

九寧記得周嘉行第一次找上門的那,周百『藥』和周嘉言、周嘉暄就在永安寺戲場聽和尚講佛法。

她回過頭,此刻周嘉行就跟在她身後,眼眸低垂,一手握拳,一手放在腰間佩刀刀柄上,肩背挺直,如繃緊聊弓弦。

看似神遊物外,漫不經心,但隻要周圍有丁點動靜,他渙散的目光立刻凝聚,如電光閃過,飛快掃視一圈。

別人在他這麼大的年紀時還整逗貓遛狗或是在學堂搗『亂』,他已經像個成年男子一樣穩重。

書中對周嘉行童年的遭遇描寫不多,總之他顛沛流離,吃了上頓沒下頓,是苦汁子裏泡大的,還曾經流落街頭,和乞兒為伍,所以結識了不少三教九流。

他母親被趕出周府後就病倒了,纏綿病榻幾年。他那時才幾歲,路都走不穩就得照顧病重的母親。後來為了籌錢給母親買『藥』,冒著殺頭的風險跑去販私鹽。

而這一切,都拜崔氏所賜。

九寧知道周嘉行不喜歡自己,還有可能恨屋及烏,非常討厭她,要不是周都督發話讓他跟著她,他根本不會多看她一眼。

好吧,現在跟著她了,也僅僅隻是跟著而已,還是沒有多看她。

走在前麵的飲墨停下腳步,道:“九娘,三郎外麵的人太多了,咱們還是別出去了,直接從這邊去大堂。”

雪白院牆外人聲鼎沸,其中還夾雜著老百姓激動的啜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