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 鳳翔節度使真的退兵了?”
內侍斟了杯陽羨茶送到李昭手邊,聲問。
李昭點零頭, 眉頭輕蹙, 展開另外幾張交疊的輿圖, 手指在布帛上輕輕滑動。
他喝口茶, 慢慢從驚詫中冷靜下來,試圖從混『亂』中理清頭緒,弄明白九寧到底在謀算什麼。
內侍站在一旁, 垂首侍立,聽到他低聲喃喃道:“如今各地節鎮擁兵自立, 互相混戰, 各自為政……宣武鎮, 鍾權所據;河東鎮, 李司空所據;鎮海鎮,錢氏所據;武威軍, 朱慈所據;江州, 周家所據;鄂州、山南西道、淮南, 周嘉行所據。清海軍, 黃瑾所據。西川鎮,楊昌所據,東川鎮, 已經落入她掌中, 她控製了蜀地……”
頭頂似有一道電光閃過, 李昭手指微微顫了幾下, 霎時心頭雪亮。
是啊,九寧拿下蜀地,接下來的目標,自然是漢鄭
而鳳翔,就在漢中北麵。
蜀地北橫秦嶺,西抵吐蕃,南臨苗疆,東接巫山,就像一個大盆子,中間那一塊平坦肥沃、廣袤遼闊的平原就是盆地,周圍險峻的崇山峻嶺則像盆壁,易守難攻,隻需要死死守住入川路徑,可以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一塊然的理想的割據之地。
但是蜀地遠離中原,雖然能割據一方,但沒辦法對中原造成威脅,隻能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無法繼續壯大。
想要“出門”去中原逛一逛,蜀地政權必須開門,而且要把這門掌握在自己手鄭
漢中就是蜀地的北大門,扼守川蜀咽喉要道,進可攻關中平原、直接威脅京畿,退可守蜀中,可以就是整個蜀地的大門,是入蜀的必經之路。
當年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下局勢,就著重強調了漢中的重要『性』。劉備建立蜀國,必須牢牢守住兩個大門,一個是北麵的漢中,一個是東麵的荊州,有這兩個大門,蜀中就可以在割據一方的同時占據對曹魏和孫吳的主動權。
後來諸葛亮就是以漢中作為北伐的重要據點。
九寧並不滿足於龜縮蜀地,她需要往外擴張勢力。
荊州、鄂州、江州幾地關係盤根錯節,她和江州周家、鄂州周嘉行關係微妙,現在周嘉行正和契丹作戰,江州周家態度模糊,她絕對不會在這種關鍵時刻去打荊州的主意,自然首先考慮漢鄭
拿下閬州、興元,從漢中出兵鳳翔,輕而易舉。
李昭理清思緒,心口噗通噗通,跳得厲害。
蜀地在九寧的掌控之下,南麵諸節鎮雖然富可敵國而且割據已久,但是真正能夠威脅到中原政權的淮南已經被九寧劃到周嘉行名下,其他幾地節鎮皆不成氣候,而中原現在兩大勢力形成鼎立局麵——河東李元宗和後起之秀周嘉校
改朝換代的不一定是這兩個人,但是改朝換代之後有能力平定『亂』世的,隻有他們二人。
當初在成都府,九寧擬好詔書,迫使李曦蓋印,讓周嘉行兼領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淮南節度使,加中書令銜,賜鐵券,舉世震驚。不過當時眾人關注的是周嘉行從此擺脫不尷不尬的出身,正式得到朝廷的承認,並沒有深思為什麼讓他兼領淮南節度使——那會兒淮南『亂』成一鍋粥,朝廷給誰都行,反正當地將領都是土皇帝,根本不把朝廷的詔書當回事。
現在再看……周嘉行一步步往南、往東蠶食吞並周圍節鎮,九寧控製蜀地和京畿西麵,河東、宣武被包圍在中間,如果周嘉行和九寧合作,李元宗必然腹背受擔
他們倆為什麼會這麼默契?
原以為九寧離開周嘉行,他們應該疏遠了才對,畢竟一年多沒見,兩饒身份都變了,而且還有一個江州周家橫亙在他們之間……
李昭越想越覺得心驚肉跳,推開輿圖,霍然站起身。
他快步走出寢殿,往望仙台走去。
皇帝跑了,權貴也跑了一大半,長安衙署早已廢置,現在留守的官員都住在宮城內。宮中幾大主殿曾被大火焚燒,局勢混『亂』,來不及修繕,武宗在世時常去望仙台觀星,盧公等饒住處和望仙台離得不遠,大家商議大事時就選在望仙台旁邊的廊蕪裏。
李昭趕到時,盧公剛好從裏麵走出來,正側頭和身邊幾個年輕官員話。
袁霆退兵,飽經憂患的長安終於可以暫時喘口氣。
和前些的惶惶不安、憂心忡忡不同,此刻眾官員神『色』輕鬆,盧公也一臉如釋重負的表情。
李昭走上前。
明間裏麵傳出腳步聲,九寧在親隨的簇擁中慢慢走出來。
看到她,盧公立刻擺擺手,示意學生們不要話。
眾官員趕緊止住話頭,一並連呼吸也止住了,默默地看著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