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國士無雙(2 / 2)

太子乃是國儲,是國本所在。

太子撫軍便能代表朝廷的態度。

起初文安之剛來川東時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十三勳的尊重,歸根到底是朝廷對這些原大順軍餘部太不重視了。

除了加封爵位外,朝廷沒有給袁宗第、李來亨等人提供任何實質的錢糧支持。

這種情況下十三勳還能夠奉永曆朝廷為正朔,替朝廷做事已是殊為不易了。

文安之花了很久的時間來改變十三勳對朝廷的看法,消解他們心中對於朝廷的顧慮。

文安之甚至主動向天子請旨,請天子以朝廷的名義向十三勳保證,不會追究他們過往的“逆罪”。

人心都是肉長的。長久相處下來,十三勳發現文安之這個甘願在前線與將士們一道同甘共苦的“老家夥”還挺不錯的,漸漸的也改觀了對朝廷的看法。

但文安之畢竟隻是一個督師,他能讓十三勳稍稍安心,卻不能讓他們徹底放心。

畢竟誰也不知道朝廷說話算不算數,萬一等到將來大明光複山河,天子又翻臉不認賬,要清算他們了呢?

這種感覺就像頭頂懸掛著一支寶劍,雖然沒有掉下來,但隨時可能掉下來的恐懼感是令人窒息的。

陛下看來是終於想明白了,決定讓太子來到奉節,安十三勳之心。

不得不說陛下此舉十分高明。

任何一個高官、宗室都起不到當今太子撫軍的效果。這代表了朝廷對於十三勳的絕對信任,不然怎會把國本派到前線來?

對此,文安之自然是感到欣喜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朝廷還是有雄心在的。

但另一方麵他又感到有些憂心。

奉節畢竟在川東前線,距離重慶並不算遠。

眼下清軍尚且沒有攻打奉節的計劃,但萬一將來有了呢?

天知道洪承疇這個老狐狸心裏究竟是怎麼想的。

太子乃是千金之體,萬一有了個閃失,那對天下軍民怎麼交代?

文安之當然明白太子尚在幼衝之齡,來到奉節更多的是起到一個鼓舞人心的象征作用。

但這種不安的感覺還是深深埋在心底的,畢竟這些年在奉節待下來文安之十分清楚,這片區域並非十分安穩。

至於陛下命他回昆明聽勘,文安之自然不會有什麼意見。

文安之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初為南京司業,崇禎年間擢升祭酒。後遭奸人構陷罷官歸鄉。

隆武帝時期,征召文安之為禮部尚書,文安之以身體不適為由沒有赴任。

永曆帝剛剛繼位時,經瞿式耜推薦征召文安之為東閣大學士,文安之同樣婉拒了。

但到了桂林城破,朝廷危若累卵時文安之卻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

他不是一個愛惜羽毛的人,之前之所以不赴任是覺得自己力有不逮,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但到了家國天下生死存亡的關頭,文安之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能無愧於心。

對於朝廷的命令他是絕對的服從的。他相信陛下調他回昆明一定有通盤考慮。他隻需要做好自己能做的,為中興大明略盡綿薄之力耳。

...

...

58476/52022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