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達正站在地頭看趙敬亭鋤地,白衣赤足的婠婠飄飄而來,站到段達身邊:“其實趙師叔才是我派第一高手,功夫比我師父還要高上一籌,隻是當年因為一件大不如意之事,才屈居水龍幫主之位。”
段達猜測道:“難道因為他喜歡你師父?不肯跟你師父搶門主之位,自動放棄?”
婠婠咯咯笑道:“猜錯了,當年師叔是欽定的掌門弟子,就像今的我一樣,不是能輕易放棄的。”然後嫉妒道:“看了這麼多,有沒有看出什麼?趙師叔連我都沒有指點過呢,卻特意讓你來看他鋤地,定有深意。”
段達正要回答,這些一直隻幹活不話的趙敬亭來到他們身邊,向段達道:“段公子認為對於一個百姓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樣的人當皇帝,實行什麼樣的政策才會對百姓好?”
段達見到趙敬亭一向渾濁的雙眼變得清澈如水,雙目中射出攝人的光芒,不得不慎重道:“衣食足始知榮辱,對一個百姓來最重要的是穿衣吃飯。當皇帝應心胸開闊,慧眼識人,擇勇者用其力,擇智者用其謀,擇信者用其忠,當能成為一個好皇帝。至於什麼樣的政策才會對百姓好,在下則不敢妄言。”
趙敬亭道:“段公子不必謙虛,這幾句話得就很有見地。但是趙某認為仍未足夠。”這一刻他好像換了一個人,身軀挺拔,雙目炯炯,渾身散發出一種使人信服的自信。
段達道:“願聽前輩高見。”
趙敬亭道:“我曆觀各朝興衰,發現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次王朝滅亡基本都具備五個原因,一為吏治**,二為土地兼並,三為自然災害,四為農民起義,五為外族入寇。大多數人都認為吏治**才是主因,同時是其他四個方麵的誘因,最終導致王朝滅亡,都主張治國需治官吏。我卻不這麼認為,我把這看成一種地的反噬,我們華夏可以耕作的土地是一定的,每一畝土地出產的糧食也是固定的,當一個王朝經曆盛世,人口大增,達到土地能承受的極限。大自然養活不了這麼多人口,必須要發動戰爭,死去一部分人,給土地減負,這叫“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段達沒想到趙敬亭竟然看的這麼深,雖然有些偏激,但是比大多數人見識高明了不止一籌,於是問道:“那前輩有何解決辦法呢?”
趙敬亭傲然道:“當然有,一個是對外擴張,增加耕地,一個是提高糧食畝產。我們華夏東麵是大海,西麵是高山、高原,北方是大草原,南方是十萬大山,都不適合耕種,唯有提高糧食畝產一途。這些年我一直捉摸如何提高糧食畝產,現在已經卓有成效,可以使現有作物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倍的產量。”
段達道:“前輩既然有如此妙法,為什麼不在全國推廣呢,現在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趙敬亭道:“如今下大亂,我如果這個時候推出這種種田之法,隻會給諸閥提供更多的戰爭資源,反而會使戰爭繼續的更久。”
段達這時候對趙敬亭身份已經有了一些猜測,試探道:“前輩難道是春秋時農家的門徒?”
趙敬亭點了點頭,繼續道:“段公子一直對我們聖門懷有偏見,以為聖門之人行事不擇手段,往往會害的別人家破人亡,其實我們隻是一些踐行自己主張的理想者而已。”
段達道:“不止如此吧,據在下所知,貴門的一些功夫也是傷害理的。不過這些都是無謂之爭,段達並不想牽扯進貴派和佛、道兩門衝突之中。”
婠婠在旁氣道:“臭子以為憑你的一知半解就亂下定論,我們隻是和佛門有衝突而矣。你也別把佛道兩門牽扯一起,他們可不一心。”
段達知道他對大唐的認識隻是書中的冰山一角,肯定不如這些原著人物了解的深,借機問道:“那佛道兩門是什麼關係呢,寧道奇不是曾經受佛門委托追殺石之軒嗎?”
婠婠咯咯笑道:“你這些都是在哪兒聽來的野史傳聞,寧道奇和碧秀心、石之軒是好友,怎會追殺他?”
段達再次愕然,這是什麼情況,跟原著一點也不相同。不過再想想也確實有可能,原著中並未寫石之軒與寧道奇交手情況,都是通過佛門之口出來的,看來佛門輿論宣傳搞得很好”
段達深知言多語必失,沉默才是金,就幹脆閉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