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張凡去青鳥的附屬醫院,絕對是,他來了,他來了,他來了。
因為張凡當年肝怕了一幫青鳥的外科住院醫,而且後來更是名氣大漲,不光是盧老的關門弟子,技術還了不得。
如果在茶素醫院,也會這樣,他來了,他來了,快點,把病號送的水果籃藏起來了,別吃了!
但,在邊疆其他地方,張凡還沒這種待遇。
而盧老來邊疆,首先在政府這邊就是一個不小的震動,上次盧老來邊疆是以私人身份參加弟子的婚禮。
大家也就裝著不知道一樣,可這次不一樣,不光他來了,還帶著好幾個江河學者,帶著一幫華國頂級普外專家來了,這就不能裝不知道了。
盧老前身進了醫院,後腳政府就把搶救小組檔次提升,而且直接把辦公場地移到了附屬醫院。
按說就算盧老是院士,大家也不會這麼看重,其實,這裏麵有個說法。
在華國所有的院士裏麵,醫療院士更加容易用私人身份和上麵說上話。
這裏有個年代很久遠的笑話,說是一個數字為代號的醫院退休的老專家,告老還鄉。
多年首都生活,兩鬢華發,想著過過悠閑的鄉村生活。
結果,回到老家後,比在首都還忙,村委會都成了他的接待辦。
今天這個來了,明天那個來了,老頭最後還是回了首都,吃著沙子吸著霧霾去唱我的家鄉在鬆花江畔。
“開始!”張凡點了點頭,強行製止了心裏的暖流,現在還不是矯情的時候。
“好!”
二助三助拉鉤,一助上手,手術速度立馬提升了很多。
技術活,這玩意,怎麼說呢,搞機械的都知道,你騙機械,機械就騙你。
差一點就是差一點,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來了。
而醫療其實也一樣,眼界,經驗,綜合性的提升導致的就是一個行雲流水,而另外一個則是縮手縮腳。
快,手術越做越快,張凡越做越順手,大師哥太牛了,張凡要幹什麼,下一步想幹什麼,人家提前就給張凡把手術視野清理的幹幹淨淨。
張凡做的得心應手,大師哥配合的更是舒服。
這怎麼說呢,農村長大的孩子或許見過大人們以前給牲口鍘草。
如同電視裏包龍圖的虎頭鍘一樣大的鍘刀冒著冰冷的鋼鐵寒光,一個鍘草,一個送草。
一定要配合的默契,不然,這種大鍘刀切個手和玩一樣。
兩個配合很默契的人,做這個活,真的,看著就像是藝術。
一個嘿,一個哈,茅草沙沙沙聲中變成一小節一小節的草頭。
真的,這就是配合。
如果兩個人配合的不好,一個埋怨一個都能打起來,真的,能看的你心驚肉跳。
或者年輕人沒見過這個活,但總是見過街麵上做年糕吧。
一錘子下去,另外一個人快速的反轉一下年糕,聽著發出的打擊聲都有一種手藝人的韻味。
如果把醫生稱之為手藝人,特別是把外科醫生稱為手藝人,其實也挺合適的。
張凡刀切肝下間隙,大師哥提前就用雙手輕輕的托起肝髒,不搞不定,但是一定會讓肝髒懸浮起來,讓張凡切的更舒服。
真的,就如帶了無數孩子的老人給幼兒喂飯一樣,不多不少,不熱不涼。
一口一口喂進去,孩子吃的高興不說,還要吧嗒著嘴顯擺顯擺,看看我吃的好不好!
大師哥講真,沒見過張凡做手術,他不在青鳥,所以雖然聽老師經常說張凡的水平如何如何。